大墓山哭亡弟造夫 其二

去路知何处,频惊讳日临。
谁堪七年病,犹系九京心。
过雁书难到,寒塘草自深。
秋风正萧瑟,更奈候虫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大墓山哭亡弟造夫 其二》是明代文人罗洪先创作的一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对亡弟的深切怀念和无尽哀思。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罗洪先(1504-1564),字达夫,号念庵,江西吉水人。他明嘉靖八年(1529)己丑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迁左春坊赞善。著名方志学者,与明海丰县令张济时为同乡挚友,作嘉靖《海丰县志》序。著有《念庵集》《广舆图》等作品。
  2. 诗歌原文:《大墓山哭亡弟造夫二首》是罗洪先创作的一组五言律诗,其中《大墓山哭亡弟造夫 其二》如下:
    去路知何处,频惊讳日临。
    谁堪七年病,犹系九京心。
    过雁书难到,寒塘草自深。
    秋风正萧瑟,更奈候虫吟。
  3. 诗歌赏析:这首诗反映了罗洪先深厚的家庭情感和对亡弟的深切缅怀。通过“去路知何处”的迷茫和“频惊讳日临”的不安,展现了失去亲人后的孤独与恐惧。而“谁堪七年病”则透露出长期的思念和痛苦,以及这种情绪对其心理的影响。最后,“犹系九京心”表达了虽然时间流逝,但对亡弟的思念却永远如九京之心般深刻。整首诗充满了对亡弟的深情怀念和对其命运的担忧。

罗洪先的《大墓山哭亡弟造夫 其二》不仅展现了其文学才华,也让人感受到了他对家人的深厚情感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深深感慨。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念和人文情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