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至飘然谢宠荣,诏书优进地官卿。
从知去国心犹赤,见说还山梦已清。
驿路暂依红树宿,海邦重订白鸥盟。
维驹不尽今朝意,仰斗徒悬后夜情。
送郑司徒致仕还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郑司徒致仕还乡》是明代文学家罗钦顺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主人公在官场沉浮后选择归隐的心路历程,以及他在离开朝廷之后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作者简介:罗钦顺(1465年—1547年),字允升,号整庵,江西泰和人,明代著名的学者与官员。他曾因直言进谏而触怒宦官刘瑾而被革职为民,但在世宗即位后得以复职,并担任了吏部尚书等重要职位。罗钦顺在政治上有着复杂的经历,但他始终致力于推行儒家的道德教育和政治改革。
诗句原文:《送郑司徒致仕还乡》全文如下:老至飘然谢宠荣,诏书优进地官卿。从知去国心犹赤,见说还山梦已清。驿路暂依红树宿,海邦重订白鸥盟。维驹不尽今朝意,仰斗徒悬后夜情。
诗歌赏析:这首诗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刻画了一个经历了宦海沉浮、终于决定辞官归隐的人物形象。诗人以“老至飘然谢宠荣,诏书优进地官卿”开篇,表达了主人公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接着,“从知去国心犹赤,见说还山梦已清”两句,描绘了他在离任前对国家的忠诚与离开后的宁静心境。“驿路暂依红树宿,海邦重订白鸥盟”则反映了主人公在离开京城后,暂时借宿于红树林下的驿站,并与友人重新约定了海上的生活,体现了他对归隐生活的期待。最后一句“维驹不尽今朝意,仰斗徒悬后夜情”,表达了主人公对于未来生活的无奈与期盼,同时也体现了他内心的孤独与迷茫。
《送郑司徒致仕还乡》不仅是一首描写个人归隐生活的作品,也是对当时官场文化的深刻反思。通过对主人公心态的细腻刻画,展示了明朝中叶文人的精神追求与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