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山十章

于昭上帝,毓灵下土。
衷极储精,太和流布。
衷和流布,区宇弥濩,区宇弥濩。
山岳上凝,江河下注。
衷和氤氲,物各备具。(一章)
物具衷和,人得其粹。
五性出矣,七情生生。
不愆以忒,乃全厥原。
全复厥原,为人之门。
厥复如何,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二章)
近取如何,我身备有。
手足发肤,耳目鼻口。
形宫而乖,五性是谬。
形官而理,五性顺受。
君子有要,天君中寂,性情弗忒。(三章)
性情如何,远取诸物。
取之如何,性情是适。
定性闲情,率由中宅。
虽曰中宅,亦赖外域。
域之孔固,中乃弗忒,是作性则。(四章)
取物如何,维我宜之。
我宅我里,琴山维之。
维此琴山,实我仪之。
煦日流矣,和风披矣。
登山歌以谣矣,乐以忘归矣。
于戏,韶石奚为,以慰我思。(五章)
我思琴山,千里而遥。
昔我植竹,于山之腰。
山侧水流,昔我洗瓢。
鱼游水渚,鹤企松标。
松风萧萧,竹风翛翛,依稀虞韶。(六章)
虞韶千古,寄我琴山。
山石凤跂,山花锦囊。
天风为弦,得趣忘弹。
爰我良朋,于山之间。
尊酒颐颜,性怡情闲,和乐且耽。(七章)
耽乐君子,既和乃心,乃和乃身。
身心和矣,暨厥家人。
家人和矣,暨阙万民。
万民和矣,奏泰和音。
泰和奏矣,谁瑟谁琴。(八章)
谁琴谁瑟,高山流水。
知音伊谁,韶石之子。
匪伊子之知,天风洗耳。
岂曰洗耳,亦洗心髓。
心灵耳通,泰和之音是俟,泰和之音是俟。(九章)
泰和远矣,得见其像。
像托伊何,琴山之上。
琴山之水,琴山之云。
望望水云,悠悠我心。
旧盟猿鹤,投我好音。
岂曰耽乐,猿鹤遗之音。(十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琴山十章》的文学魅力

《琴山十章》,这首明代诗人霍韬的作品,以四言的形式展开,表达了一种对自然之美和精神寄托的赞美。诗中通过对“琴山”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阔与和谐,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于家乡、自然的深情厚意。

第一章“于昭上帝,毓灵下土。衷极储精,太和流布。”描述了天地初开,万物生长的情景,体现了一种生生不息的宇宙观。这不仅仅是对自然界的描述,更是一种对生命循环和自然规律的理解。

第二章“物各备具。区宇瀰濩,山岳上凝,江河下注。”则从另一个角度切入,细腻地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山的沉稳、水的灵动。

第三章“我宅我里,琴山维之。维此琴山,实我仪之。煦日流矣,和风披矣。登山歌以谣矣,乐以忘归矣。”更是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观紧密相连,通过描写登高望远的场景,表达了对故乡的依恋以及对生活乐趣的追求。这里的“忘归”,不仅是对美景的欣赏,更是一种心灵上的归宿感。

第四章“韶石奚为,以慰我思。我思琴山,千里而遥。”则是对全文情感的一个升华,表达了尽管距离遥远,但心中始终怀揣着对琴山的思念之情。这种情感超越了空间的限制,成为连接人与自然之间的重要纽带。

最后一章“昔我植竹,于山之腰。山侧水流,昔我洗。”则回到了诗歌开头提及的琴山,通过回顾往昔在山间植竹、涉水的情景,进一步强调了与琴山之间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感的表达,既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琴山十章》不仅仅是一首描述自然风景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刻哲理和人文精神的文学作品。它让我明白,无论是身处繁华都市还是远离故乡的他乡,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敬畏自然、热爱生活的心,让自然的美好永驻我们的心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