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元洞 其三

空崖苍翠间,平洼自相逗。
有时石上眠,云来触衣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凌元洞的《凌元洞其三》是明代诗人高鉴所作,该诗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描绘了洞中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感悟以及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相关背景:

  1. 作者简介
  • 高鉴:高鉴,字克明,明代河南信阳人,成化十四年进士,曾任武选司主事、镇江同知等职。他因直言不讳得罪宦官,被贬镇远通判并最终辞官归隐。他的诗歌作品多反映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个人情怀的抒发,艺术成就颇高。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
    梧桐落金井,一叶飞银床。
    觉罢揽明镜,鬓毛飒已霜。
    良图委蔓草,古貌成枯桑。
    欲道心下事,时人疑夜光。

  • 翻译
    梧桐树叶落下落在金色的井边,一片叶子在银色的床上飘荡。
    醒来后用镜子照面,发现鬓角的头发已经变得斑白如霜。
    美好的计划像野草一样被遗忘,古旧的容貌变成了干枯的树木。
    想要倾诉心中的忧虑,但当时的人都怀疑我是在说假话。

  1. 诗歌鉴赏
  • 意境之美:此诗开篇描绘了一幅秋日落叶的画面,通过“梧桐”、“金井”、“银床”等意象营造了一个宁静而凄凉的秋景。接着,诗人通过“鬓毛飒已霜”的自况,表达了岁月无情的感慨。
  • 哲思之深:诗中的“良图委蔓草,古貌成枯桑”两句,寓意着美好的愿望如同野草一般难以实现,而衰老的身体就像枯败的桑树一样无力回天。这种对比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对于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
  • 情感之真:诗末,诗人表达了一种无奈与困惑,“欲道心下事,时人疑夜光”,意即想要倾诉自己的内心想法,但却被人误解为虚假。这种表达虽然带有些许夸张的成分,但也反映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不被理解。
  1. 文化价值与影响
  • 地方文化遗产:凌元洞位于贵州省镇远县,是一处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自然景观。吴王洞作为其中的一个景区,不仅以其独特的地质结构吸引着众多游客,也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传承。
  • 文学创作灵感:高鉴的这首诗,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容,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特别是他对景物描写的细腻和情感表达的真挚,成为了后世诗人学习的典范。
  1. 历史意义
  • 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凌元洞及其周边的历史遗迹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展现,更是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通过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 历史变迁的见证:随着历史的推移,许多古代建筑和遗址逐渐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唯有那些能够跨越时空的文化印记能够留存下来。凌元洞及其《凌元洞其三》的诗作,就是这样一种珍贵的历史遗产。它们不仅见证了一个时代的风貌,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高鉴的《凌元洞其三》不仅因其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内涵受到后世诗人的赞誉,更因其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而被世人传颂。它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更是对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深刻反思。对于现代人而言,阅读这样的作品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更能启发人们对生活和未来的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