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玑
诗句及译文 - 潭静山同色: - 诗意与解释:描绘了潭水平静,山色与水色融为一体的美景。"潭静"指水面平静无波,而"山同色"则形容山的颜色与水色相融,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 - 云寒鸟不飞: - 诗意与解释:表达了天空中云彩寒冷,鸟儿不再飞翔的景象。这既体现了季节的变化,也暗示着环境的冷清和孤寂。 - 微茫烟溆里: - 诗意与解释:描述了在朦胧的烟霭之中,隐约可见的钓鱼船
【注释】 野日:指夕阳。暝:傍晚。山云:指乌云。午犹湿:指乌云在中午还像湿布一样。布谷不停声:布谷鸟叫声不断。人:指农民。人荷锄(hu chu)立:人戴着斗笠,背着农具站在田野里。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的田园景色,通过“野日”、“山云”、“布谷”、“人人”四个关键词来表现这一景象。 首句写太阳落山,天色已晚,正是一天中的“野日”,也就是傍晚时分。这里的“野”指的是野外,而非城市郊外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明确考查方向,如情感、意境、手法等,然后结合诗句分析。 【译文】 空旷的崖壁郁郁苍翠,平洼相望自然成趣。 有时石头上面睡着云朵,衣袖拂动惊动了它。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山景的绝句。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幽深。“空”字写出了山峰的虚无缥缈之感,“苍”字写出了山色的苍劲之美。 首句写空山的景色。“空”字写出了山峰的虚无缥缈之感
【解析】 “兰桡泛江水,江水绿如苔”,兰桡即竹筏,泛指船。江水绿如苔,江水的颜色像碧绿的苔藓一样鲜亮,这是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日日斜阳里,行人自往来,日日,天天,每天。斜阳,太阳偏西。这里指黄昏。行人,过河或行船的人。往来,来往。这是对时间、地点和活动内容的交代。 【答案】 译文:竹排顺流而下,江水碧绿得好像苔藓一样。每天夕阳西下时,我都在这条小船上往来。 赏析:本诗写诗人乘舟在江中游览的情景
潭静山同色,云寒鸟不飞。 微茫烟溆里,独见钓船归。
空崖苍翠间,平洼自相逗。 有时石上眠,云来触衣袖。
兰桡泛江水,江水绿于苔。 日日斜阳里,行人自往来。
野日春正暝,山云午犹湿。 布谷不停声,人人荷锄立。
丁玑是明代著名诗人,字玉夫,号朴斋,丹徒人。他在文学和仕途上均有显著成就。 丁玑的科举之路始于他的才华与志向。18岁时,他即以乡荐之才被朝廷赏识。成化十四年(1478年),丁玑考中进士,并被授予中书舍人一职。这一职位不仅使他接触到了国家政务,也让他有机会通过上书直言进言,表达自己对时政的看法。丁玑在任职期间上奏数千言,涉及治道本末和时政得失等方面,其主张包括“振纲纪,正风俗,慎用人,苏民困
丁玑是明代著名诗人,字玉夫,号朴斋,丹徒人。他在文学和仕途上均有显著成就。 丁玑的科举之路始于他的才华与志向。18岁时,他即以乡荐之才被朝廷赏识。成化十四年(1478年),丁玑考中进士,并被授予中书舍人一职。这一职位不仅使他接触到了国家政务,也让他有机会通过上书直言进言,表达自己对时政的看法。丁玑在任职期间上奏数千言,涉及治道本末和时政得失等方面,其主张包括“振纲纪,正风俗,慎用人,苏民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