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九 其二

驰驱逢九日,牢落是今朝。
故旧俱沦丧,人情转寂寥。
把菊难为醉,囊萸兴自消。
江乡独无赖,风雨暗萧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重九 其二》是清代诗人郑孝胥的一首古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创作背景:《重九 其二》创作于清代,当时社会动荡不安,郑孝胥身处乱世之中。诗中流露出他对于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担忧与感慨。
  1. 原文内容
  • 天倾西北漫仓皇:描绘了天地颠倒、局势混乱的凄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悲观和无奈。
  • 地缺东南孰主张:暗示了东南地区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地方势力的忧虑和批评。
  • 俯视中原三万里:表达了作者站在高处俯瞰大地,看到广阔的中原地区,但同时也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力。
  • 不妨抱膝过重阳:尽管面临困境,郑孝胥还是选择抱起膝盖度过重阳佳节,体现了他面对逆境时的乐观和豁达。
  1. 作品鉴赏
  • 艺术手法: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手法,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隐喻出国家的危机和个人的命运。
  • 情感表达:诗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感,通过对比天地的颠倒和国家的辽阔,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深刻思考和对国家未来的深深忧虑。
  • 语言风格:郑孝胥的诗歌语言简练而有力,字里行间透露出深沉的忧思,同时也不失诗人特有的潇洒与超脱。
  1. 历史影响
  • 文学地位:《重九 其二》不仅是郑孝胥个人的代表作,也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受到了后世学者和读者的高度评价。
  • 文化传承:这首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得它在中华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

郑孝胥的《重九 其二》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作品,更是一篇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作者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怀,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