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叔英

白襕憔悴走埃尘,曾有声名动缙绅。
零落田园多故后,淹留场屋过时人。
群居学道能违俗,半世收书不讳贫。
怪是偏多岩壑意,自家生长太湖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叔英》是明代文征明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主人公叔英的描写,展现了他一生的起伏和心路历程。以下是对《咏叔英》的介绍:

  1. 诗人简介
  • 生平背景:文征明(1470年—1559年),初名壁,后更名璧,字徵明,又字征仲,号停云、衡山居士,江苏长州人。他是明朝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吴门四才子”之一。文征明在文学上的成就尤为突出,他的诗歌多以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作品风格:文征明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在这首《咏叔英》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现了其诗歌的艺术特色。诗中的“白襕憔悴走埃尘”,“曾有声名动缙绅”等句子,不仅展现了人物的形象特征,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1. 诗歌原文与解析
  • 原文节选:白襕憔悴走埃尘,曾有声名动缙绅。零落田园多故后,淹留场屋过时人。群居学道能违俗,半世收书不讳贫。
  • 诗句解析:诗的首句“白襕憔悴走埃尘”,形象地描绘了叔英身着白衣(古代士人常穿白色衣物)在尘世中艰难前行的景象。第二句“曾有声名动缙绅”,则表达了叔英曾经的名声显赫,影响深远。接下来的两句“零落田园多故后”和“淹留场屋过时人”,透露出叔英晚年的生活状态,以及他在社会变迁中的无奈。最后两句“群居学道能违俗,半世收书不讳贫”展示了叔英坚持自己信念,不为世俗所动的精神风貌。
  1. 创作背景与历史影响
  • 创作背景:据记载,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520年左右,当时文征明已经是一位颇具成就的文人。然而,由于政治斗争和个人原因,他的生活并不顺遂。这首诗可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写叔英的人生经历,寄托了作者的情感和理想。
  • 历史影响:文征明的诗歌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咏叔英》作为其代表作之一,不仅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为后世提供了研究明代社会和文化的宝贵资料。这首诗的流传广泛,成为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1. 艺术特色与文化意义
  • 艺术特色:在艺术表现上,《咏叔英》采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和富有画面感的意象,使读者能够快速抓住诗中的主要信息。同时,这首诗在结构上也很有特点,前后呼应,形成了完整的艺术体系。
  • 文化意义:《咏叔英》不仅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也反映了明代的社会风俗和文化氛围。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

《咏叔英》不仅是文征明个人创作生涯的缩影,也是明代社会风貌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赏析,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才情,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