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莫同知还吴江

十年前已识韩荆,今日相逢眼倍明。
黑鬓挂冠高世见,沧江对酒故交情。
鸾凰不寄人间迹,鸥鹭还寻物外盟。
举俗好名君好隐,三吴风月更谁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莫同知还吴江》是明代诗人薛纲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十年前已识韩荆,今日相逢眼倍明。
    黑鬓挂冠高世见,沧江对酒故交情。
    鸾凰不寄人间迹,鸥鹭还寻物外盟。
    举俗好名君好隐,三吴风月更谁争。
  2. 作者介绍
    薛纲,字之纲,明代浙江山阴人,天顺八年进士,官至云南布政使。他的诗作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其作品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思想情感,也折射了当时社会的历史风貌。
  3. 诗歌解析
  • 十年重逢旧知己:诗句“十年前已识韩荆,今日相逢眼倍明”表达了诗人与老朋友重逢时的激动心情。十年的时间足以让人生发生许多变化,但对于老朋友的再次相遇,却是那么地让人心潮澎湃,仿佛一切时光都未曾流逝。
  • 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诗中的“黑鬓挂冠高世见,沧江对酒故交情”,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自由自在生活的情怀。通过“鸾凰不寄人间迹,鸥鹭还寻物外盟”两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宁愿寻找自然中的自由与宁静,也不愿追逐世间名利的态度。
  • 隐逸之风的推崇:在“举俗好名君好隐,三吴风月更谁争”中,诗人强烈地表达了对隐逸文化的推崇。在他看来,真正的风华不在世人的赞誉之中,而在自然山水之间,这种观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
  1. 文化影响
  • 薛纲通过这首《送莫同知还吴江》,不仅传达了自己对于友情和隐居生活的感悟,也反映了明代文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和向往。这种文化背景和审美倾向,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代文人的精神面貌以及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环境。同时,这首诗也提醒现代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精神自由的向往永远不会过时。

《送莫同知还吴江》不仅是一首表达诗人与友人深情厚谊的诗歌,更是一篇反映明代社会风貌和文化心态的重要文献。通过这首诗,人们不仅可以窥见明代文人的内心世界,也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社会价值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