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入东浦,白露满秋坂。
孤鸿吟更悲,芳草色已晚。
悠悠道路迫,杳杳嵩少远。
寄语山中人,旦夕吾将返。
渡伊洛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渡伊洛河》是明代诗人乔宇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哲理内涵,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感慨以及对理想追求的思考。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介绍:
- 诗歌原文:《渡伊洛河》入山复出山,上下尽坡坂。人去行路难,我悔见道晚。嵩少去已遥,伊洛来不远。二程轨辙存,迷途会当返。
- 诗歌赏析:乔宇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旅程的感悟。首句“入山复出山”暗示了人生的起起伏伏,象征着无论身处何处,都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逸周书·度邑解》中提到周武王欲营建洛邑,而此诗中的“嵩少去已遥”,则隐喻着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诗人在感叹自己见识晚的同时,也透露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 诗歌背景:乔宇是明朝山西乐平人,字希大,号白岩。他不仅是杨一清的弟子,还在成化年间进士及第,授为礼部主事。后来,他在正德时期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并在嘉靖初年被追复官爵。他的一生经历了官场的沉浮,这也反映在了他的诗歌中。
- 诗歌主题:《渡伊洛河》不仅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感慨,还通过比喻和象征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坚持与妥协的深刻思考。这种思想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
- 艺术特点:乔宇的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善于运用象征和比喻。如本诗中的“伊洛汇流处也称伊汭”,通过自然景观的象征性描述,传达了更深层次的意境和思想。
《渡伊洛河》不仅仅是一首表现诗人个人情感和哲思的诗歌,更是明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深邃寓意的表达,展现了一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诗人的思想深度。对于研究明代文学、哲学以及历史的人来说,《渡伊洛河》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