泣玉行

楚国献玉人,抱玉山中哭。
不见赏千金,徒闻刖双足。
一国之人皆若狂,玉为石兮石为玉。
世俗是非虽反覆,砾石何荣玉何辱。
被褐怀玉真丈夫,哀哀泣玉何为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泣玉行》是诗人薛蕙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怀才不遇的感慨。以下是关于《泣玉行》的介绍:

  1. 作者信息:《泣玉行》的作者是明末诗人薛蕙,字君采,号西原,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薛蕙在正德九年(1514年)中进士,随后被授职于刑部主事,最终官至吏部考功司郎中。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也是一位深谙儒家之道的学者。
  2. 诗歌原文:诗中的“楚国献玉人,抱玉山中哭。不见赏千金,徒闻刖双足”描绘了一名楚国的献玉人,因无法得到赏识而抱玉痛哭的场景。“一国之人皆若狂,玉为石兮石为玉”揭示了当时社会对玉的盲目崇拜与对真才实学的忽视,以及由此产生的混乱与颠倒。“世俗是非虽反覆,砾石何荣玉何辱”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世俗偏见的批判与讽刺。“被褐怀玉真丈夫,哀哀泣玉何为乎”则是诗人自问自答,表达了一种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无奈和悲愤。
  3. 作品风格:薛蕙的诗歌温雅丽密,具有王维、孟浩然之风,这与《泣玉行》的风格相得益彰。诗中的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既体现了诗人的个人风格,也反映了明代中期的文化氛围。
  4. 文学价值:《泣玉行》作为薛蕙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现了他的诗歌才能,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文人的思想情感。这首诗通过对玉石的象征意义的巧妙利用,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批评和对个人价值的坚守。它不仅是薛蕙诗歌创作的重要里程碑,也是研究明代文学和文化的珍贵资料。

《泣玉行》以其深沉的文化底蕴、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卓越的艺术表达,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