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黄鹤楼同藩司诸公宴集①

江气霭溟蒙②,江波翻泱漭③。
三湘带上流④,七泽络南壤⑤。
衡巫亘势雄,荆岳通观敞⑥。
汉水邈一丝⑦,方城开如掌⑧。
初上黄鹄矶,重登黄鹤楼。
远近城台屏外见⑨,纵横花柳镜中浮。
晴云已卷披丹嶂,暮雨经过净绿洲。
绿洲直接阳台路⑩,青湖不散兴陵树⑾。
何处帆樯映羽旂⑿,一行莺燕拥笙丝⒀。
地主能酬兰叶酒⒁,使君还唱竹枝词⒂。
轻英弱絮怜飘泊⒃,粉堞丹宫还绮错⒄。
舞袖全随碧汉回⒅,歌声半向空江落。
槿花片片点人衣⒆,雁叫丁丁入夕晖⒇。
莫遣四望澹风景21,相逢一笑醉芳菲。
君不见章华漠漠埋烟水22,京囿台池秋草里。
矶沙崩,黄鹤游,枯杨风动残鸦起。
又不见当时龙战走炎灵23,芦荻灰沉江雾暝24。
枝头已叹飞乌鹊25,天边浪说指黄鹤26。
鹤去高楼空自存,萋萋芳草属王孙27。
只今江上烟波静,楚岫遥趋帝宅尊28。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春日黄鹤楼同藩司诸公宴集》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这首诗作于开元十三年(725)春天,当时王之涣任冀州衡水主簿,与洛阳的名士们相聚在江陵黄鹤楼。全诗写春景,抒友情,言志向,意境深远,语言流畅。

首句“楚塞三湘接武彝”,点明地点和背景。从字面看,“三湘接武彝”似乎只是说明地理位置,但结合诗意,则可理解为:湖南一带的群山像屏风一样连接起来,仿佛把荆州和益州隔开。“三”字既暗示了地域的辽阔,也暗示了时间的久远;而“湘”指长沙、湘乡一带的山,“武夷”指安徽黟县附近的山,两处地名一南一北,遥相呼应,构成了一幅宏大的背景。

接下来两句“日落旌旗气如虹”,描绘出壮丽的画面。“日落”表明时间是在傍晚,此时夕阳西下,余晖映照在战旗上,形成一片耀眼的光芒。这种景象非常壮观,如同一道美丽的虹彩。“气如虹”形容战旗上的霞光闪烁,宛如一条巨大的彩虹横跨天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第三句“寒沙衔远白如霜”,进一步描绘了黄昏时分的景象。“寒沙”指的是沙漠,这里特指黄河边的土地。当太阳落山时,沙漠中的气温迅速下降,形成了一层薄薄的冰霜。远处的沙丘被霜雪覆盖,颜色呈现出一种冷白色,如同铺满了一层洁白的霜。这种色彩对比鲜明,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最后两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则是对武汉长江边的描写。在这里,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由地面逐渐升向天空。“晴川”指的是晴朗的江面,阳光照耀下的江水波光粼粼,清晰可见。“历历”形容江面上的树木排列整齐,清晰可见。“汉阳树”指的是长江中游的汉阳地区,那里有著名的鹦鹉洲。“萋萋”则形容草地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这里的“鹦鹉洲”可能是一个地名或景点,诗人通过描写它周围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黄鹤楼周边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同时,诗中的典故“日落旌旗气如虹”和“晴川历历汉阳树”也体现了作者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与尊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