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气霭溟蒙②,江波翻泱漭③。
三湘带上流④,七泽络南壤⑤。
衡巫亘势雄,荆岳通观敞⑥。
汉水邈一丝⑦,方城开如掌⑧。
初上黄鹄矶,重登黄鹤楼。
远近城台屏外见⑨,纵横花柳镜中浮。
晴云已卷披丹嶂,暮雨经过净绿洲。
绿洲直接阳台路⑩,青湖不散兴陵树⑾。
何处帆樯映羽旂⑿,一行莺燕拥笙丝⒀。
地主能酬兰叶酒⒁,使君还唱竹枝词⒂。
轻英弱絮怜飘泊⒃,粉堞丹宫还绮错⒄。
舞袖全随碧汉回⒅,歌声半向空江落。
槿花片片点人衣⒆,雁叫丁丁入夕晖⒇。
莫遣四望澹风景21,相逢一笑醉芳菲。
君不见章华漠漠埋烟水22,京囿台池秋草里。
矶沙崩,黄鹤游,枯杨风动残鸦起。
又不见当时龙战走炎灵23,芦荻灰沉江雾暝24。
枝头已叹飞乌鹊25,天边浪说指黄鹤26。
【注释】
- 江气蔼溟蒙:江上水雾茫茫。
- 三湘带上流:三湘(潇、蒸、耒)一带的上游地区。
- 七泽:指洞庭湖。
- 汉水邈一丝:汉水远得像一根细线。
- 方城:山名,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
- 荆岳通观敞:荆山(在湖北)和泰山(在山东)的视野开阔。
- 汉水邈一丝:汉水远得像一根细线。
- 方城开如掌:方城山高耸入云,犹如手张开一样。
- 城台屏外见:城台上的楼台在远处可以看见。
- 纵横花柳镜中浮:在镜子里看到纵横交错的花柳。
- 阳台路:相传为巫山神女所居住的地方,故又名阳台。
- 青湖不散兴陵树:青湖上的树木茂盛,使人留连忘返。
- 何处帆樯映羽旂:哪里可以看到帆和旗帜在水面上反射。
- 一行莺燕拥笙丝:一行燕子和黄莺围绕着乐队飞舞。
- 地主能酬兰叶酒:主人家能以兰花叶子酿酒款待客人。
- 使君还唱竹枝词:使君即地方长官,他还能演唱《竹枝词》。
- 轻英弱絮怜飘泊:轻盈的花瓣和薄弱的柳絮都让人同情它们的飘零。
- 粉堞丹宫还绮错:红墙碧瓦的宫殿色彩缤纷。
- 舞袖全随碧汉回:舞动的袖子随着银河旋转。
- 歌声半向空江落:歌声在空中飘荡,如同江水流淌。
- 槿花片片点人衣:槿树枝上的花朵轻轻落在人身上。
- 章华漠漠埋烟水:章华台的烟雾渺茫地融入了烟水之中。
- 矶沙崩,黄鹤游,枯杨风动残鸦起:矶头崩塌,黄鹤飞走,枯萎的杨柳被风吹起,乌鸦也纷纷飞起。
- 又不见当时龙战走炎灵:又看不见当年龙与炎帝战斗的情景。
- 枝头已叹飞乌鹊:树枝上已经哀叹着鸟儿的离去。
- 天边浪说指黄鹤:天上的人还在谈论着黄鹤。
【赏析】
此诗为诗人同藩司诸公宴集黄鹤楼时所作。诗从江景写起,由远及近,层层深入,描写了黄鹤楼及其周围的美丽景色。全诗结构严谨,意境清丽,对仗工整,语言优美,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开头两句写江水弥漫,江波滚滚,然后描绘长江两岸的美丽景观,三湘之流、七泽之畔。接着写黄鹤楼的高峻雄壮。诗人用“衡巫亘势雄”和“荆岳通观敞”来表现黄鹤楼的雄伟气势。
接下来四句写登楼所见的美景,“汉水渺一丝”,汉水宛如一条细线;“方城开如掌”,方城山高耸入云,犹如手张开一样;“初上黄鹄矶,重登黄鹤楼”,登上黄鹄矶后,又重新登上黄鹤楼欣赏风景;“远近城台屏外见”,远望高楼城台,都能见到。
中间十句,诗人把目光转向黄鹤楼上,描写楼前楼后的景物。“晴云已卷披丹嶂”,晴空中的云彩被卷去,露出那美丽的丹嶂;“暮雨经过净绿洲”。暮色中的大雨过后,绿洲更加清澈明净;“绿洲直接阳台路”,绿洲直达阳台之路;“青湖不散兴陵树”,青湖边的树木郁郁葱葱,引人留连忘返;“何处帆樯映羽旂”,哪里有帆和旌旗在水面上反射;“一行莺燕拥笙丝”,一群黄莺和燕子围绕乐队飞舞;“地主能酬兰叶酒”,主人能用兰花叶子酿酒招待客人;“使君还唱竹枝词”,地方长官还唱起竹枝词。
最后六句,诗人把视角转向自己,表达自己的心情。“轻英弱絮怜飘泊”,轻柔的花瓣和薄弱的柳絮都让人同情它们的飘零;“粉堞丹宫还绮错”,“红墙碧瓦的宫殿色彩缤纷”;“樱袖全随碧汉回”,“舞动的袖子随着银河旋转”;“歌声半向空江落”,“歌声在空中飘荡”;“槿花片片点人衣”,“槿树枝上的花朵轻轻落在人身上”;“又不见当时龙战走炎灵”,“又看不见当年龙与炎帝战斗的情景”;“枝头已叹飞乌鹊”,“树枝上已经哀叹着鸟儿的离去”;“天边浪说指黄鹤”,“天上的人还在谈论着黄鹤”。
这首诗描写了黄鹤楼及其周围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诗人善于捕捉自然景观的美,并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语言艺术进行描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