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馀年列上公,春风细柳见英雄。
曾将剑戟扶明主,惯拥貔貅任总戎。
名播斗南层汉上,魂归塞北远山中。
只今史馆多才俊,解写凌烟第一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四十馀年列上公,春风细柳见英雄。
曾将剑戟扶明主,惯拥貔貅任总戎。
名播斗南层汉上,魂归塞北远山中。
只今史馆多才俊,解写凌烟第一功。
《挽成国公》是明代诗人刘珝所作的一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期盼。这首诗作于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是刘珝在仕途中的一种自我期许与反思的体现。
诗中的“四十馀年列上公”指的是作者在官场上的长时间历练,“春风细柳见英雄”则描绘了一幅英雄人物如细柳般挺拔的形象。这两句不仅展现了作者个人的仕途经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官员的期望和评价标准。接下来,“曾将剑戟扶明主”和“惯拥貔貅任总戎”两句则表现了作者曾经辅佐明主、驾驭军队的英雄气概和军事才能。这种豪迈的气魄不仅体现了作者的个人能力,也展示了其政治理想和责任感。最后两句“名播斗南层汉上,魂归塞北远山中”,则表达了一种对功名利禄看淡的情感,以及对家乡或故国的深深眷恋。这种情感既包含了对个人成就的满足,也流露出对故土亲人的思念。
《挽成国公》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抱负和情感的诗歌,它也是明代社会风貌和文人心态的一个缩影。通过这首作品,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以及文人在那个时期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