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耀文德,而以石鼓传。
凿石作鼓何年事,鼓上之文成与宣。
有周天子作辟雍,簴业枞枞鼓逄逄。
文治衰非武不振,宣王中兴歌车攻。
嚣嚣徒,萧萧马,驾言徂狩岐之东。
亦有成群色鸿雁,亦有不二心罴熊。
刻石纪功成,建櫜不用兵。
此石托山河,陵谷易嵯峨。
鼎沦社遁石如昨,岂有神物相拥诃。
太学诸生读能过,此石阅尔年蹉跎。
二雅二南存仅此,与尔说经为尔歌。
当年奏入明光殿,许令植鼓于灵鼍。
桥门无数观听者,感激奋发情如何。
我闻郜鼎荐太庙,义士或非笑。
又闻琅琊会稽词,功德谁见之。
何如石鼓振金铎,口舌教人无销铄。
金石有磨文不磨,先王后王代有作。
呜呼先王后王代有作,斯文天地并寥廓。
太学石鼓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太学石鼓歌》是一首明代诗人刘应秋创作的诗歌,它以简洁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古代石鼓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刘应秋是江西吉水人,字士和,号兑阳,万历十一年进士。他历任编修、南京司业等职,最后官至国子监祭酒。在这首诗中,刘应秋通过对石鼓的描绘,展现了古代文化和历史的独特韵味,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太学石鼓歌》不仅是对石鼓的赞颂,更是对古代文人精神的一种传承和发扬。
诗的开头部分,刘应秋通过回顾石鼓的历史,揭示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他认为石鼓是先王留下的法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这种观点体现了他对古代文化遗产的敬重和珍视。
诗中还提到了石鼓在周宣时的使用场景,如“岐阳大狩鞭风雷”等描述,展示了石鼓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这些内容不仅反映了石鼓的军事用途,也体现了古人对于石鼓深厚的情感和依赖。
诗中的一些句子,如“二雅二南存仅此,与尔说经为尔歌”,更是表达了石鼓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人们对其的敬畏和尊崇。这种情感贯穿整首诗,使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石鼓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太学石鼓歌》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文化底蕴的作品。通过对石鼓的描绘,刘应秋不仅展示了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表达了他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更是一部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