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鼓苍黄亦北徒,重器始此蟠燕台。
道园诗翁主太学,兴举百废扶倾颓。
中门两枨与位置,华楹大栋增崔嵬。
承以砖坛护以槛,清阴四幂连疏槐。
迩来春秋阅五百,光气夜夜腾斗魁。
圣清文明迈巢燧,搜抉书契穷根荄。
从臣技能半史籀,别作新鼓相追陪。
小儒昏钝无所识,得从棫朴备条枚。
细思物理穷显晦,茫茫人事不可推。
作歌聊继二公后,不羞驽蹇随龙媒。
太学石鼓歌
是鼓苍黄亦北徒,重器始此蟠燕台。
道园诗翁主太学,兴举百废扶倾颓。
中门两枨与位置,华楹大栋增崔嵬。
承以砖坛护以槛,清阴四幂连疏槐。
迩来春秋阅五百,光气夜夜腾斗魁。
圣清文明迈巢燧,搜抉书契穷根荄。
从臣技能半史籀,别作新鼓相追陪。
小儒昏钝无所识,得从棫朴备条枚。
细思物理穷显晦,茫茫人事不可推。
作歌聊继二公后,不羞驽蹇随龙媒。
【注释】:
- 苍黄:指鼓声的回荡。2. 北徒:北方游牧民族。3. 道园诗翁:道园是北宋文学家曾巩的号,这里指曾巩。4. 兴举百废:兴办各种事业。5. 中门:门的中心部位。6. 位置:安排,布置。7. 华楹大栋:指高大的柱子和横梁。8. 承:承受,支撑。9. 砖坛:用土砌成的坛子,用于盛放水或酒等液体食品。10. 槛:栏杆。11. 疏:《诗》的篇名。12. 淳熙:南宋理宗年号(1174-1189)。13. 巢燧:传说中尧舜时的两个圣君,相传他们发明了取火的工具,并教给人民使用。14. 史籀:相传为周代史官,精通文字。15. 聿: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又”。16. 小儒:年轻的书生。17. 穷:探求。18. 推:推算。19. 龙媒:古代帝王车驾前导用的一种骏马,此处指皇帝的车驾。
这首诗是诗人对宋代太学的一段回忆,描述了在宋代太学时期的经历。诗中通过对太学石鼓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思考。
诗人以“太学石鼓”为切入点,描绘了太学石鼓的壮丽景象,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太学的繁荣和兴盛。石鼓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在这里,石鼓不仅是乐器,更是太学的象征,代表了太学的教育理念和学术氛围。
诗人通过对石鼓的描述,进一步展开了对宋朝太学的探讨。他提到太学是宋朝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当时文化和学术的中心。在这里,学者们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学问,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石鼓作为太学的代表性物品,也成为了太学精神的象征。
诗人转向对宋朝太学的具体描述。他强调,太学不仅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还有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例如,太学提倡兴办各种事业,倡导学术的传承和发展。此外,太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
诗人通过石鼓这一象征性的物品,进一步展开了对宋朝太学的深入思考。他认为,宋朝太学不仅注重学术的传承和发展,还强调实用性。石鼓就是这种实用主义思想的体现。在宋朝太学期间,学者们通过学习石鼓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更好地理解了石鼓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他们也学会了如何利用石鼓来进行实际的文化传播和社会活动。
诗人以“不羞驽蹇随龙媒”结束全诗,表达了他对宋朝太学的深深敬意。他认为,尽管自己学识有限,但仍然能够跟随太学的脚步,努力学习。这不仅是因为太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更因为太学的精神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进步和创新。
这首诗通过对宋代太学的详细描写,展示了太学的繁荣和兴盛,以及太学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和学术氛围。同时,诗人也通过对自己学习经历的回忆,表达了对太学的深深敬意和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