猗猗谷中兰,馥馥日以芬。
亭亭山上松,郁郁日以青。
高台望何极,荒草相侵寻。
云卧人已往,独留身后名。
感兹长太息,陶陶自沉冥。
坐白兆山房 其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坐白兆山房的《其四》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和表达人生感慨的文学作品。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以及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诗词全文:
涓涓万珠泉,閒步行且至。忆彼沧浪儿,片言寓讽刺。长歌向山谷,胡用理繁吹。歌竟无复言,冥然有深契。饮水可乐饥,何必富与贵。创作背景:
《坐白兆山房·其四》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明代诗人刘绍恤时期,他与其他文人一起在白兆山房赋诗。这次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学创作,也是一次心灵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通过这些文人的相互赋诗,他们试图通过诗歌来表达他们对生活、自然和人生的理解与感悟。主题思想:
《坐白兆山房·其四》的主题思想主要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探讨。诗中的“涓涓万珠泉”象征着自然的美好,而“饮水可乐饥,何必富与贵”则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人生态度,即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宁静和满足。艺术特色: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上。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中的景象,而那些关于人生的深刻思考,则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获得心灵的震撼和启迪。文化价值:
从文化角度来看,这首诗反映了明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倾向,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自然和文化传统的尊重与继承。此外,这首诗还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它鼓励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不忘内心的修养和提升。
《坐白兆山房·其四》不仅是一首诗篇,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象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被后人传颂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