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处士挽诗

簪组名家后,诗书奕世承。
艰危持行义,萧散在林坰。
韶光惊石火,精爽閟泉扃。
徒使相知者,含悲诵冢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黄处士挽诗》是明代杨士奇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通过这首诗可以领略到作者对黄处士的深情追忆与哀思。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簪组名家后,
    诗书奕世承。
    艰危持行义,
    萧散在林坰。
    韶光惊石火,
    精爽閟泉扃。
    徒使相知者,
    含悲诵冢铭。

  2. 诗歌注释

  • 簪组名家后:意指黄处士家族世代簪冠为业,家学渊源深厚。
  • 诗书奕世承:黄处士家族世代重视诗书学习,传承了良好的学术传统。
  • 艰危持行义:形容黄处士面对困境时,坚守正义,不惧风险。
  • 萧散在林坰:描述黄处士性格潇洒自在,喜欢自然,与山林为邻。
  • 韶光惊石火:比喻时间流逝之快,仿佛石头燃烧一样迅速消逝。
  • 精爽閟泉扃:形容黄处士的精神和才华如泉水般清澈,永远保持生机。
  • 徒使相知者:让那些与黄处士有深厚情感的人感到悲伤。
  • 含悲诵冢铭:含着悲痛诵读黄处士的墓志铭,表达了对他的怀念和哀悼。
  1. 主题思想
  • 友情与忠诚的体现:通过对黄处士生前事迹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其深厚的友情和忠诚。
  • 文学成就的认可:赞扬黄处士在诗书中的成就,表达了对其艺术成就的尊重。
  • 自然与人的关系: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1. 艺术手法
  • 对比与象征:通过与黄处士的交往经历,对比其生前与身后的不同遭遇,象征性地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短暂。
  • 抒情与叙事结合:既有抒情的成分,又有叙事的成分,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感人。
  1. 文化背景
  • 明代社会风气:明代是一个崇尚儒学的时代,文人学士之间的交往往往带有深厚的友谊和共同的理想追求。
  • 黄处士的生平事迹:黄处士作为一位学者型的人物,其生平事迹在当时社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成为后人缅怀的对象。
  1. 历史意义
  • 文学史上的一席之地:《黄处士挽诗》作为一首五言律诗,体现了明代诗歌的风貌,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着一定的启示和影响。
  • 人文精神的传承:这首诗不仅记录了一个人物的故事,更传递了一种对于知识、道德和文化传统的尊重和传承。
  1. 读者感受
  • 情感共鸣:读者可以通过这首诗感受到作者对黄处士的深切怀念和对其一生的评价。
  • 审美体验:诗歌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1. 现代价值
  • 历史教育的价值:这首诗可以帮助现代人了解明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价值观。
  • 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文学作品,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黄处士挽诗》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古代诗歌,也是研究明代文化、历史以及人际关系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发展脉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