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咏贫士七首 其二

我兴旷古怀,不见羲与轩。
章韨岂不好,未能易丘园。
疲马愁路歧,破剑销炎烟。
曷以抗老饥,道书读且研。
南邻不厌余,讲德有微言。
原宪蓬蒿人,谁谓赐也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咏贫士七首其二》是一首由魏晋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在寒冷的冬季,独自在简陋的环境中曝晒前轩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安贫守志、不慕名利的情怀。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

  1. 诗歌原文与翻译
  • 原文描述了诗人在岁末寒冷的日子里,抱着粗布衣物暴露于日光之下的情景。南边的园林中没有遗漏的花草,而枯萎的枝条却填满了北园。
  • 译文则更为通俗易懂,表达了诗人面对贫困生活的态度,即尽管环境艰苦,但仍能坚守本心,不为外界所动摇。
  1. 诗歌赏析
  • 此诗通过具体的生活细节,展现了诗人在艰难环境中依然保持高尚情操的品质。孤云自比和蓬草人原宪,体现了他清高脱俗的人格魅力。
  •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抒发了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精神寄托的追求。
  1. 作者介绍
  •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一位杰出文人,以田园诗著称,被誉为“古今隐逸之宗”。他的许多作品都表达了对自然和谐生活的向往,以及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1. 创作背景
  • 这组诗歌创作于晋宋之际,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许多文人士大夫纷纷退隐,寻求心灵的平静。在这样的背景下,陶渊明通过诗歌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心态和选择。
  1. 诗歌的艺术特色
  •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简洁而深刻的表达方式。通过对简单生活场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同时,诗歌结构严谨,语言简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1. 诗歌的文化价值
  • 作为古代文学作品的一部分,这组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的价值观念。

《和咏贫士七首其二》不仅是一首反映个人情感和生活状态的诗作,也是一部反映古代知识分子精神风貌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