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兴旷古怀,不见羲与轩。
章韨岂不好,未能易丘园。
疲马愁路歧,破剑销炎烟。
曷以抗老饥,道书读且研。
南邻不厌余,讲德有微言。
原宪蓬蒿人,谁谓赐也贤。
《和咏贫士七首》其二:我兴旷古怀,不见羲与轩。
章韨岂不好,未能易丘园。
疲马愁路歧,破剑销炎烟。
曷以抗老饥,道书读且研。
南邻不厌余,讲德有微言。
原宪蓬蒿人,谁谓赐也贤。
注释:
- 《和咏贫士七首》:是杜甫的组诗作品之一,共七首,每首都表达了诗人对贫穷生活的感悟和追求。
- 《和咏贫士七首》其二:这是其中的第二首,表达了作者在贫困中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不因环境而改变自己的志向。
- 我兴旷古怀:我的情感和志向旷古以来都未曾改变。
- 不见羲与轩:无法见到古代贤能的圣人如羲和、轩(传说中的帝王车驾)那样的生活。
- 章韨岂不好,未能易丘园:华丽的衣饰固然好,但并不能改变我的隐居生活。
- 疲马愁路歧,破剑销炎烟:疲惫的马匹在岔路口犹豫不决,而破旧的宝剑已经失去了锋利的锋芒。
- 曷以抗老饥,道书读且研:用什么来抵抗衰老和饥饿?只有通过学习和研究道教的书籍。
- 南邻不厌余,讲德有微言:南边的邻居对我不厌其烦地教导,他的话语虽然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刻的道德观念。
- 原宪蓬蒿人,谁谓赐也贤:像孔子的学生原宪那样生活在荒野之中的人,又怎能说他是贤人呢?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对于贫困生活的感慨之作,同时也表达了他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全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画面,展现了作者面对困境时的坚定信念和高尚品质。同时,诗中的“南邻”一词也暗示了作者对于外界诱惑的警惕和自我修养的重要性。整首诗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也有对未来的希望,展现了杜甫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崇高的道德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