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都门谩吟 其三

自笑逢迎百不能,人间好汉亦相憎。
萍踪到处曾飘泊,游宦恰如行脚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出都门谩吟 其三》是明代诗人邹元标的一首古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仕途的深刻思考。以下是从不同角度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生平经历:邹元标,字原甫,号南皋,是明代的一位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生活在明朝晚期,经历了明末社会动荡和官场腐败的历史时期。由于政治原因,他多次遭受贬谪,但始终不改其志向和节操。
  • 文学成就:邹元标擅长诗歌,他的诗作以抒发个人情感、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为主。《出都门谩吟·其三》作为其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对人生、政治和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和感慨。
  1. 作品原文
  • 自笑逢迎百不能:诗人通过“自笑”表达了对自己在官场上的种种尴尬与无奈,以及对于如何应对各种社交场合的无奈感叹。
  • 人间好汉亦相憎:此句反映了诗人对人际关系中的矛盾与冲突的认识,指出即便是社会上的豪杰也难免相互猜忌、争斗。
  • 萍踪到处曾飘泊:描述了诗人四处漂泊的生活状态,体现了他厌倦官场生活,渴望归隐的心情。
  • 游宦恰如行脚僧:比喻自己如同行走四方的僧人,随时准备离开尘世,去寻求内心的平静。
  1. 思想内容
  • 人生哲学:这首诗反映了邹元标对人生的一种超脱态度,他试图超越世俗的纷争,寻找内心的宁静。
  • 社会批判:通过对官场生活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当时社会不公和官员腐败的不满。
  1. 艺术特色
  • 语言简练:邹元标的语言风格简洁明了,直抒胸臆,使读者能够迅速把握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 意象生动:诗中的“明月”、“游子”等意象,不仅增添了诗歌的美感,也深化了作品的内涵。

《出都门谩吟·其三》不仅是邹元标个人的抒情之作,也是明朝晚期文人对个人命运和社会责任的深度思考的体现。它不仅展示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艺术风格,更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