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杂兴十首 其五

我亦西郊有草堂,超然与世欲相忘。
兴来得句追陶谢,闲去抄书补汉唐。
东里花开时独往,南邻酒熟每先尝。
浮生已是中年后,镜里何嫌鬓发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草堂杂兴十首 其五》是明代诗人董纪的作品,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超然物外生活的向往。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简介:董纪(1385年—1467年),字良史,号东山野老,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的诗作多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和对传统文化的尊崇。董纪的文学作品不仅数量丰富,而且题材广泛,涉及山水田园、历史人物等多个方面,尤以咏史抒怀见长。
  2. 诗歌原文及翻译:我亦西郊有草堂,超然与世欲相忘。兴来得句追陶谢,閒去抄书补汉唐。东里花开时独往,南邻酒熟每先尝。浮生已是中年后,镜里何嫌鬓发苍。
  • 原文:我亦西郊有草堂,超然与世欲相忘。兴来得句追陶谢,閒去抄书补汉唐。东里花开时独往,南邻酒熟每先尝。浮生已是中年后,镜里何嫌鬓发苍。
  • 翻译:我也在西郊有一个草堂,超然世外与世人欲望不相往来。灵感来时追逐陶渊明和谢灵运,闲暇之时抄书补全汉唐经典。春天来临时独自前往东边,南边的邻居酒熟总是我先尝。人生已经步入中年后,镜中何惧白发苍苍。
  1. 诗歌解析:这首诗通过对草堂生活的描述,展现了董纪追求超然物外的闲适生活态度。诗中的“我亦西郊有草堂”透露出一种与尘世隔绝的宁静感;而“超然与世欲相忘”则进一步强调了其远离世俗、归隐山林的理想状态。此外,诗中也反映了董纪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继承,通过“兴来得句追陶谢”可以看出他对前人诗词的学习和模仿。最后,“浮生已是中年后”,表达了对生命历程的感慨,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人生无常的认识和对岁月流逝的坦然接受。

《草堂杂兴十首 其五》通过董纪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一个远离尘嚣、追求自然与文化的和谐共生的诗意世界。这不仅是对个人生活哲学的表达,也是对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一次深刻探索和致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