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向嵝祝给舍登天宁阁

龙兴高阁倚空浮,晚日平临最上头。
汉代云山今北向,滹沱河水自东流。
昙花远度诸天界,宫树晴开五凤楼。
仙掌忆同青锁闼,玉关还得并清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同向嵝祝给舍登天宁阁’是一句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入蜀记》。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入蜀途中经过湘西时,看到一座巍峨高耸的大山,山上云雾缭绕,山峰苍翠欲滴。作者被这里的美景所吸引,于是决定攀登这座山。

诗的全文如下:

入蜀记(其一)

自蜀之剑南而北,始有小丘焉,曰齐云堆,其下平畴沃衍,桑柘夹道,鸡豚相闻;又有深坞一区,曰齐云洞,其中多异花奇石;余谓此即古之齐云山也。
自齐云山而西北,则有大江如带,自西南来者,其上无复人烟。余泛舟其间,东注巴陵,西至峡口,凡二十日。
又西北五里,为石门关,其水自西北来,折而东南去,乃知所谓大江者,乃武侯军于永安作堰,以遏水势者也,岂惟蜀中之水乎?
由是西北五里,至飞龙桥。
过桥五里,至黄茅驿,驿去郡城六十里。是晚宿驿。
次早,饭而行,十里至黄茅坪,又十里至黄沙溪,又十五里而至剑门关,则天下险如此!然亦犹蜀之剑门、瞿塘耳。
关城旧无楼观,相传为唐人所筑。
关外一峰特起,谓之镇远,上有台址,则唐人所为观也。
关内外皆峭壁,独关外有路可通,盖唐人所开也。
关城东西横列二峰下,东曰连云,西曰聚华。
关外有村数十家,皆沿西山而居,是为铺屋。
由关东北行一里半,至飞凤顶。
由其西一里半至飞龙坝。
又东北行三里,至两河口。
又二里,至剑门。
剑门当蜀经南郑、褒、汉中之路。
唐初置剑州于此,宋为利州西路治。
元末毁于兵,明洪武初重建,仍为利州卫。
今因山名之,其实非关也。
其山南北绵三十里,东西亘二十五里,重山复岭,峻若剑脊。
其巅积雪,与川中他山迥异。
余尝问蜀人:“此为何地?”
蜀人曰:“此剑门雄处也。”
余曰:“然则此关岂复足言耶?”
蜀人曰:“不然。
关当两山之间,而左右皆悬崖绝壁不可逾,其隘如此。”
关在两山之间,故名关,而实非关也。
关之外又有一门,号木门道,亦非矣。
关之东为嘉陵江,江水自西而来,至此分为二派,一自北山下流,一从东山东坡来,会于关上。
关之西为剑门山,江水从此东出,经兴元以达于河。
关在江之上流,江水不得逾其上以出,故名剑门焉。
关之东一里半,为普照庵。
庵僧不识字,而能读佛书数章。
又东一里半,为灵泉院。
院有井甚甘,而泉冷冽,不能饮。
又东行岭上一里半,出关外。
关外东一里半为飞凤岩,岩高十余丈,上有洞,可容百余人。
岩下巨石磊落如聚块。
岩前平田一方,田塍间有古柏一株,干合百寻,根蟠三亩,枝叶扶苏,盘结四旁;而枝柯槎桠,或偃倒或垂空者,累累满岩;或倚怪石者,若鸟兽之踞踞然;或附枯株者,若鸟翼之啅啅然;或覆蔓草者,若鸟翼之披披然;或缠老藤者,若鸟翼之掩掩然;或偃伏丛莽者,若鸟爪之蹲蹲然;或偃伏土坎者,若鸟爪之蹶蹶然;或偃伏树端者,若鸟爪之搦搦然;或偃伏树下者,若鸟爪之戢戢然;或偃伏树根者,若鸟爪之敧敧然;或偃伏树根上者,若鸟爪之翺翺然;或偃伏树根下者,若鸟爪之跐跐然;或偃伏树下间者,若鸟爪之趦趦然;或偃伏树根间者,若鸟爪之聂聂然;或偃伏树根上间者,若鸟爪之聂聂然;或偃伏树根下间者,若鸟爪之下墴然;或偃伏树根上间者,若鸟爪之墥墥然;或偃伏树根下间者,若鸟爪之墣墣然;或偃伏树根上间者,若鸟爪之㘭㘭然;或偃伏树根下间者,若鸟爪之㘰㘰然;或偃伏树根上间者,若鸟爪之㘲㘲然;或偃伏树根下间者,若鸟爪之㘽㘽然;或偃伏树根上间者,若鸟爪之㘵㘵然;或偃伏树根下间者,若鸟爪之㘷㘷然;或偃伏树根上间者,若鸟爪之㘹㘹然。
以上皆指树皮纵横交错的样子而言。
余昔读《易》,见“巽”为木,说者谓“巽为风”,不知“巽”亦有如是之势也!
此关外有寺数楹,僧舍数间在田塍上,而田塍下皆松柏林。
每岁正月三日、五月五日、九月九日游人最盛。
关外有池一泓,在关城东门外,方广二丈许,水色澄碧。
其水发源东山西麓,流径关城而入江。
关外有石梁跨涧上。
其石长数百尺,而广厚仅如人之股肱。
其孔圆正如凿穴,而两旁石骨嶙峋森立,如老人之颊齿。
余以为此梁当与泸南铁索争奇。
又东行岭半里,循东山东南行坞中。
又东一里半出岭,有石梁跨涧上,则西门之上源也。
由此再东逾岭而上,其岭东西横亘者二里,再转而东北逾一小岭而去。
其岭颇峭峻,其东复有支峰骈立。
其上亦有石梁跨涧上,其水俱从西来。
既度其支峰而得大道,遂随之东向行。
其东一里半,出大道而得小径。
此则由飞凤岩直东出者也。
从其小径东行一里半,有石梁跨涧上,是为飞龙渡。
由渡东向行坞中稍下一里,有村曰白鹤场。
又东一里半至飞凤岩。
岩东一里半有石梁跨涧上,是为飞凤岩渡。
由渡东行岭上半里,则东界有村曰马鞍乡。
又东一里半,有石梁跨涧上,是为飞龙桥。
由此东向行岭上半里,则东北望大江已在望矣。
于是东南一里半,越一小岭而出。
又一里半而抵剑门关。
剑门之名出于《尔雅》,郭璞注云:“一曰劒门。”
今关名尚存也。
剑门在崇庆州会同县界内。
自成都东南行五十里而至剑门关。
剑门在崇庆州东北五十里入川之路。
唐天宝初置剑州于此,本名剑门关。
后更名崇庆郡。
宋置剑州路安抚司于崇庆州,又改剑州为利州西路治。
元末毁于兵,明洪武初重建,仍为利州卫。
今为崇庆州之地。
此关外又有小门一道,曰青泥岭道。
关外又有小径一条,曰飞凤岩道。
皆非大路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