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安渡

津头风雨暗垂杨,两岸相逢即异乡。
春水横江不可渡,谁为鞭石造舆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镇安渡》是明代诗人张守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张守让,字斯礼,一字懋功。他是南海人,明穆宗隆庆四年(一五七〇)举人,任福建永安知县,后升为思仁副使,官终贵州贵宁道。他的诗歌创作以七言绝句为主,风格清新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 诗歌原文:《镇安渡》全文如下:津头风雨暗垂杨,两岸相逢即异乡。春水横江不可渡,谁为鞭石造舆梁。这首诗描绘了渡口的景象和诗人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 诗歌鉴赏:诗中“津头风雨暗垂杨”描绘了渡口的自然环境,春雨蒙蒙,柳树垂下长长的枝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忧伤的氛围。“两岸相逢即异乡”表现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感和归属感的矛盾。“春水横江不可渡,谁为鞭石造舆梁”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对无法回到故乡的无奈。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内心感受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眷恋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4. 作品意义:《镇安渡》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份对家乡的深情怀念和对故土的眷恋。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无限眷恋和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同时,这首诗也启示人们要珍惜与家人、朋友共度的时光,不要等到失去后才后悔莫及。

  5. 文化背景:《镇安渡》的创作背景是明朝时期,这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转型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自己的诗歌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这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整个时代变迁的记录和反思。

  6. 现代应用:《镇安渡》作为一首经典文学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可以通过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等形式,将这首诗的情感和意境传达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这首诗的魅力。

《镇安渡》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和心灵的慰藉。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