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妃祠

虞帝南征不复归,湘君日暮啼青衣。
秋风娜娜湘水冷,愁云化作清霜飞。
清霜著草草欲死,著竹竹黄印斑紫。
苍梧云色凝不流,夫君渺渺云上头。
曼声浣月正愁绝,何处雌凰声不歇。
蟠龙起舞潭水波,幽吟咽咽生盘涡。
痴云作雨老天泣,竹中奈此双愁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湘妃祠》是清朝石韫玉的作品

在文学领域,屈原的作品中首次塑造了“湘妃”的形象,特别是他的《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东汉王逸在注《楚辞》时认为,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随舜去后不返,最终沉没于湘水之畔,成为湘夫人。两晋时期,郭璞在《山海经图赞》中将湘夫人与湘灵等同视之,认为她是神的两位女儿,喜爱居住于洞庭湖,游走于五江之中。到了唐代,湘妃、帝子、尧女、舜妃、湘君、湘夫人、湘灵这些称呼被融合为一体,成为对湘水之神的泛称。

湘妃祠作为湖南最早的祠建筑之一,其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丰富。它位于君山东侧,整体建筑布局以清式砖本结构为主,三进制庭院式布局。整个祠庙用民间小青瓦覆盖,素而古朴,白墙与蓝天绿树相映协调,给人以幽深神秘之感。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不仅体现了古代的建筑美学,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之心。

《湘妃祠》是杜甫在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流放途中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虽早于石韫玉,但其内容和艺术成就却为后来的文学作品所借鉴和传颂。杜甫通过描绘湘妃祠的荒凉景象,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以及对人民苦难的同情。诗中的“肃肃湘妃庙,空墙碧水春”形象地勾勒出了湘妃祠的古老与寂寥。同时,诗中还透露出诗人对理想破灭后的孤独感,以及对国家未来的迷茫和期待。

《湘妃祠》不仅是石韫玉的作品,也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篇章,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邃的艺术内涵,影响了无数后来的文人雅士。通过对这首诗及其背后故事的了解,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特征和社会情感,以及诗人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