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泉亭外松千树,时有老猿啼树间。
逐侣出云风动壑,呼儿归洞月横山。
晓空蕙帐人初去,秋入荷衣客未还。
清响不同巴峡怨,时时袅袅和潺潺。
冷泉猿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冷泉猿啸》并非是文学作品,而是钱塘十景之一,位于飞来峰北麓呼猿洞。它是由清代雍正时期的《西湖志》记载的景点,被描绘为宋僧智一善啸之地,养有山中猿猴,其啸声传至山谷之间,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氛围。在文学上,《冷泉猿啸》作为历史名胜,更多地被文人墨客以咏史诗的形式记录下来,反映了作者对这一自然景观及其文化意蕴的感受和认识。
《冷泉亭外松千树》是明代诗人高得旸的作品,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冷泉亭外的松树林景,更通过老猿的啼叫声,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秋日景象。诗中的“晓空蕙帐人初去,秋入荷衣客未还”一句,传达了一种宁静而略带哀愁的氛围,展现了人与自然景物之间的和谐共存。元代的《钱塘十咏·冷泉猿啸》则是凌云翰所作,诗中通过三声猿啸、真如峡口的猿鸣、涧泉的哀杂以及萝月的凌乱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声色俱全的自然画卷,体现了诗人对这一地点的深刻体验和独特见解。这些文学作品虽然不是直接描述冷泉猿啸的物理景观,但它们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情感,使得冷泉猿啸这一自然景观在读者心中栩栩如生。
《冷泉猿啸》不仅是一处自然景观,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元素。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介绍,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自然景观的情感与想象,还可以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