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曹溪禅林

曹溪溪水发天馨,偶向溪头一濯缨。
宝树春来争荏苒,绀流东去总清泠。
千山霁后舒玄览,五叶从前演法乘。
欲见本来真面目,焚香中夜读坛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宿曹溪禅林》是明代诗人郭棐的作品。这首诗作以其简洁而深刻的意象,描绘了禅宗的意境,体现了作者对于自然与心灵的深刻理解。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

  1. 诗人介绍
  • 郭棐,字笃周,明广东南海人,幼从湛若水学,有志于心性之学。嘉靖四十一年中进士,后授礼部主事,因谏言穆宗即位当日传封七夫人御札被罢官,最终任光禄寺正卿。
  1. 作品原文
  • “曹溪溪水发天馨”,描述了曹溪溪水的清新和纯净。
  • “偶向溪头一濯缨”,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洗涤心灵的欲望。
  • “宝树春来争荏苒,绀流东去总清泠”,以树喻人,寓意生命的短暂与珍贵。
  • “千山霁后舒玄览,五叶从前演法乘”,描绘了自然的景色与佛法的传承。
  • “欲见本来真面目,焚香中夜读坛经”,反映了通过修行寻求真理的过程。
  1. 作品赏析
  • 诗中的“曹溪溪水”不仅是自然的景观,也象征着心灵的净化。
  •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对于内心世界探索的愿望。
  • 整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于佛教哲学的理解。
  1. 创作背景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诗人在仕途不顺后的心境转变。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诗人试图寻找心灵的慰藉和解脱之道。
  1. 艺术特色
  • 诗歌结构紧凑,语言简练,但情感深沉。
  • 意象丰富,如“曹溪溪水”、“宝树”等,都富含象征意义。
  • 诗中蕴含着对生命、自然和精神境界的深刻思考。

《宿曹溪禅林》不仅作为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提供了一种对于人生哲学和心灵修养的独特视角。这首诗作是明代诗歌艺术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禅宗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世界的深刻洞察和对生命意义的不懈探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