吁嗟此日不再得,今古几人持道脉。
先贤讲学旧东林,明府得朋新丽泽。
四子言如万斛珠,二泉说与千金易。
绛帐清风拂子衿,黄堂化雨润丘陌。
一旦归舆赋随初,吾道虽南马首北。
仲尼归鲁是何年,泗水泉林并增色。
田间遗老顿无主,使我攀车泪沾臆。
草深一丈讲堂前,吁嗟此日不再得。
吁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吁嗟篇》并非是文学作品,而是由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曹植创作的一首乐府诗。该作品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经典,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作。
《吁嗟篇》的创作背景是在汉末三国期间,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在这种背景下,曹植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感慨。诗歌以“吁嗟”二字为题,取自古诗“转蓬”的意象,用转蓬随风漂泊的形象,象征了诗人自己颠沛流离的生活状态和内心的痛苦。
《吁嗟篇》在艺术手法上独树一帜。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咏物,而是通过对转蓬这一自然现象的象征,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境遇的感悟。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如转蓬的无根性和飘泊不定,反映了诗人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无奈和迷茫。
《吁嗟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因其艺术价值被后人推崇,更因其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和思想内涵而备受赞誉。明朝文学家杨慎也曾仿照《吁嗟篇》的形式创作了同名作品,显示了此诗的影响力。
《吁嗟篇》不仅是曹植个人的抒情之作,更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缩影。通过这首诗,读者能够感受到古代文人面对社会现实的无奈与抗争,以及他们对于美好人生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