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山放鹤亭

昔人曾放鹤,此日更登亭。
地主能投辖,山僧解乞铭。
河山馀王气,尊俎聚文星。
直北仍回首,偏多关塞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云龙山放鹤亭》是明代诗人夏言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正德十二年。下面将对该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夏言,字公谨,号桂洲,出生于明广信府贵溪,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以卓越的文才和深厚的学识在明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 诗歌原文
    昔人曾放鹤,此日更登亭。
    地主能投辖,山僧解乞铭。
    河山馀王气,尊俎聚文星。
    直北仍回首,偏多关塞情。

  2. 诗歌赏析

  • 主题与情感:《云龙山放鹤亭》通过对放鹤亭的描写,展现了隐者的生活情趣及其对自然和文化的热爱。诗中的“放鹤”象征着隐逸生活,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情怀。通过张天骥与苏轼的交流,进一步描绘了文人雅集的场景,增添了文化氛围的深度和广度。
  • 艺术手法:这首诗采用了五言律诗的形式,简洁而富有韵味,每个诗句都精心构思,押韵严谨。特别是使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如“地主能投辖”和“山僧解乞铭”,既展示了人物性格,也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
  • 历史背景:该诗反映了明代中后期的社会文化背景,特别是士大夫阶层的隐逸思想。在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许多士人选择退隐山林,寄情于自然,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同时,这也体现了文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 文化意义
  • 隐逸文化的传承:《云龙山放鹤亭》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中国古典隐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传达了隐逸生活的理想状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影响。
  • 自然与人文的结合:诗中的山水画面与隐者的情感相得益彰,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这种理念对现代人追求心灵宁静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文学价值
  • 语言艺术:夏言运用精炼的语言和优美的意象,构建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每一句都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充满了诗意。
  • 思想深度: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游戏,更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思想和人生哲理。它反映了作者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思考。

《云龙山放鹤亭》不仅在文学上有其独特的魅力,而且在文化、历史和社会层面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这首诗,可以深刻感受到古人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于自然和人文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