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邹孚如司封雪中见过不值之韵 其一

经岁何曾笑口开,一歌伐木一徘徊。
自怜幽意今犹古,谁障狂澜倒复回。
字本无奇堪载酒,雪偏乘兴负君来。
何时更枉论文约,流水高山共举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奉和邹孚如司封雪中见过不值之韵》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时杜甫在长安应试,与友人邹孚如相见。当时正值长安大雪,二人相约冒雪访古迹。杜甫在诗中描绘了长安城雪景的壮丽以及友人的风采,表达了对友人才高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首联“北阙休关南浦赊,清光不与四山遮”,开篇就点明了自己与友人相约访古迹的地点,即长安城,而自己却因为考试的缘故不能如期前往。这里通过对比自己的困境(北方边境尚未平定)与友人的轻松(南方边陲尚未受到战事波及),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局的关注与忧虑。

颔联“风高冬猎穿云去,路远寒呼过岭来”,进一步描绘了长安城的雪景,风高则意味着冬猎者的身影穿梭于云端,道路遥远则意味着寒风中的呼唤穿越山脉。这两句诗不仅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气候特征,也暗含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颈联“玉勒金羁何日到,铁衣春剑斩胡台”,则转入对友人的描写。这里的“玉勒”和“金羁”都是古代贵族出行时的装饰品,象征着富贵与权力。诗人用这两个词来形容友人的尊贵身份,同时也暗示了自己与友人之间的地位差距。尾联“东郊未晓驰人散,谁见游丝百尺长”,则是对整个长安城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局的担忧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奉和邹孚如司封雪中见过不值之韵》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唐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及其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