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北高峰访僧不遇

短衣小轿入湖村,渐上高峰步步痕。
经阁竹边斜有路,僧房云里半开门。
花深洞口啼山鬼,日晚岩前见世尊。
欲问老禅方丈去,火温茶灶一瓢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北高峰访僧不遇》是明代诗人倪光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在寻找隐士时的心情。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倪光(1396-1471),字应奎,浙江鄞县人。明代诗人。土木之变后,发愤学兵书、讲剑术。以无所用,乃更学《易》。有《味易诗集》。
  1. 诗歌原文
    短衣小轿入湖村,渐上高峰步步痕。
    经阁竹边斜有路,僧房云里半开门。
    花深洞口啼山鬼,日晚岩前见世尊。
    欲问老禅方丈去,火温茶灶一瓢存。

  2. 诗歌赏析

  • 景物描写:《登北高峰访僧不遇》中描绘了登高所见的自然风光和景色。“短衣小轿入湖村”展示了诗人进入乡村的情景,“渐上高峰步步痕”表达了一步步攀登至高处的艰辛与不易。
  • 情感表达:此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隐者的向往。“花深洞口啼山鬼”暗示了山林的神秘与幽深,“日晚岩前见世尊”则可能表达了对佛法的向往或对真理的追求。
  • 文化内涵:作为佛教文化的传承,诗中的“方丈”、“世尊”等词汇体现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宗教文化的尊重与理解。
  1. 创作背景
  • 《登北高峰访僧不遇》的创作背景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明代时期,文人墨客经常涉足山水之间,寻求精神寄托和创作灵感。倪光的这一创作可能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背景下,为了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而作。

《登北高峰访僧不遇》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歌,更是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和哲学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对于自然美、艺术追求以及人生哲学的深刻感悟。《登北高峰访僧不遇》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形式,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的独特视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