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狱诗 其二十二

宽身本无仁,报怨宁有德。
匹妇袭不忘,何况武夫力。
矢勿共戴天,安肯同中国。
先王以民成,乃谨调人职。
书之未可训,推刃岂遑息。
春秋大九世,卧薪甘胆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议狱诗·其二十二》是明代著名文学家皇甫汸的一首作品。皇甫汸(1498年-1550年),字子由,号月湖,江苏苏州人,明代文学家。他的作品多涉及政治、社会和道德伦理问题,语言精炼,意蕴深长。《议狱诗·其二十二》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

《议狱诗·其二十二》反映了当时司法制度的问题。“宽身本无仁,报怨宁有德”表达了一种对执法不公的批评,指出了法律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在古代中国,由于社会阶层分明,法律往往偏向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矢勿共戴天,安肯同中国”则进一步揭示了这种倾向所带来的恶劣影响,即法律不能为百姓所接受,反而加剧了社会的矛盾与对立。

《议狱诗·其二十二》也体现了作者关于法治与人性的深刻思考。作者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法治原则的坚持,以及在执行过程中必须考虑人性、公正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先王以民成,乃谨调人职”强调了法律制定和执行应当服务于人民的根本利益,而非单纯追求个人或少数人的权益。

《议狱诗·其二十二》在文学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作为明末清初的文学作品,它在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该诗的研究,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也能够把握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

《议狱诗·其二十二》的语言风格也是其成为经典之作的重要因素。皇甫汸的诗歌语言凝练而不失文采,善于通过简洁的文字表达深刻的思想。这种语言风格使得读者即使在短短几句诗中,也能领会到作者的深邃思想和丰富情感。

《议狱诗·其二十二》不仅是皇甫汸文学创作的代表作,更是研究明代社会、法制及文化的重要文献。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容,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思想资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