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童寺过中峰

行尽青松始见山,暖风微雨露班班。
欲寻开士栖禅处,直到中峰叠翠间。
满地竹阴人迹少,四檐花气鸟声闲。
素瓷传后悠然别,不许袈裟送出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天童寺过中峰》是明代诗人金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解读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诗歌原文
    行尽青松始见山,
    煖风微雨露班班。
    欲寻开士栖禅处,
    直到中峰叠翠间。
    满地竹阴人迹少,
    四檐花气鸟声閒。
    素瓷传后悠然别,
    不许袈裟送出关。

  2. 诗人简介

  • 金湜,字本清,号太瘦生,又号朽木居士,浙江鄞县人。他以善书而知名,曾受封为中书舍人,后升为太仆寺丞,因其正直不阿而受到人们的尊敬。在政治道路上虽然有所作为,但最终选择辞官归隐,过着淡泊名利的生活。
  • 他的绘画技艺同样出众,擅长竹石、篆隶行草,具有晋代文人的气息。此外,金湜也精于摹印,其作品流传至今。
  1. 诗意解析和背景
  • 意境描绘:首句“行尽青松始见山”,描写了诗人行走在山路之上,经过青松之后才真正见到山峦,展现了一种渐进的发现之旅。
  • 自然景观:接下来的“煖风微雨露班班”,细腻地描绘了春日里微风细雨的景象,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觉。
  • 寻找僧徒:“欲寻开士栖禅处”,表达了诗人想要在寺庙中寻找隐居僧人的愿望,反映出对精神寄托的追求。
  • 宁静氛围:“直到中峰叠翠间”,则进一步强调了中峰景色的宁静与美丽,如同翡翠般层叠的山色令人流连忘返。
  • 生活情趣:“满地竹阴人迹少”,表现了寺庙周围的竹林深处人迹罕至,透露出一种远离尘嚣的幽静。
  • 和谐环境:“四檐花气鸟声閒”,则是从听觉角度出发,描述了寺庙建筑中的花木香气和鸟儿的悠闲声,营造了一个和谐宁静的生活环境。
  • 送别场景:“素瓷传后悠然别”,可能暗示了诗人在此地与朋友或熟人告别的情景,留下了一幅淡然的离别画面。
  • 宗教元素:“不许袈裟送出关”,反映了当时佛教文化对信徒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宗教信仰自由的思考。

《游天童寺过中峰》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文环境的诗作,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