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门感述·其一》是清代诗人吴绮所创作的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作者对过往岁月的回忆,还透露出他对现实困境的感慨和对生活艰辛的深刻体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 诗歌原文及注释:
- 诗歌原文:《白门感事》是清代诗人吴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当年曾过石头城,华发重来拥褐行。废苑莲花朝暮事,秋江桃叶古今情。空怜归燕无栖处,难听啼乌是怨声。憔悴不堪还作赋,近来萧瑟似兰成。
- 诗歌注释:清江苏江都人,字园次,号丰南,又号听翁、红豆词人。顺治十一年拔贡生,荐授秘书院中书舍人。康熙时官至湖州府知府,捕豪猾,修名胜,以失上官意被劾罢。居废圃,有求诗文者,以花木为润笔,因名其圃为“种字林”。
- 作者简介:
- 吴绮:清代诗人,字园次,号丰南,又号听翁、红豆词人等。他出生于江苏江都,是清朝时期的文学家,以其诗词骈文而闻名。吴绮曾在顺治年间通过科举考试,后来被选为秘书院中书舍人。他在官场上曾官至湖州知府,治理地方的同时,也致力于文化事业。吴绮晚年居住在废弃的花园中,与文人雅士交流诗文。
- 创作背景:
- 吴绮在创作《白门感述·其一》时,正值清朝康熙年间,社会动荡不安,饥荒频发。诗人亲身经历了连年的饥荒和战乱,这些现实让他深感痛苦和无奈。诗中的“白门连岁值饥荒”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而“十载良人旅朔方”则描绘了自己与爱人分离的苦楚。这种情感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同时也体现了他作为文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诗歌内容解析:
- 诗句一:描述了诗人自己身处荒凉之地的感受。这里的“白门”可能是指古代的城门或者某个地名,象征着繁华落尽后的荒凉景象。诗中的“连岁值饥荒”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困苦之中。
- 诗句二:反映了诗人对自己与爱人分离的痛苦。在这里,“十载良人旅朔方”意味着诗人已经与爱人分开十年了,期间经历的艰辛只有他们自己清楚。“顾影自嗟还自笑”,诗人在反思自己的人生道路时感到既自嘲又苦笑。
- 诗句三: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艰辛的感慨。这里“妾身嬴得是糟糠”,用“糟糠”来形容自己与爱人之间的贫贱夫妻关系,暗示了他们共同经历了生活的艰难。
- 艺术特色:
- 对比手法:诗中的“顾影自嗟还自笑”运用了对比手法,一方面表现了自己的孤独和自嘲,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接受。
- 象征意象:诗中的莲花、秋江、归燕、啼乌等元素都是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通过这些形象表达诗人的情感和心境。
- 历史价值:
- 反映时代背景:通过诗歌可以了解到清朝康熙年间的社会状况和民间疾苦,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 展现个人情感:诗中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还体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责任感。
- 文化意义:
- 文学传承:吴绮的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词骈文风格独特,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
- 思想价值:通过诗歌可以看到作者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
- 社会影响:
- 引发共鸣:这首诗因其真实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而引起了广泛的共鸣,激发了读者的同情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推动社会进步: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对现实问题的直面,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能够积极寻求解决之道,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除了上述内容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白门感述·其一》:
- 研究背景:了解清朝康熙年间的历史背景以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
- 文学流派:探究这一时期的文学流派及其特点,如吴绮所处的“红豆词派”等。
- 历史人物:研究与吴绮同期的历史人物及其作品,如张以宁、尹耕云等人的诗作。
《白门感述·其一》是一首充满现实主义色彩的诗歌。它不仅展示了诗人自身的悲欢离合,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理解,可以更深入地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对人生百态的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