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太守行赠潘伯振

汉中太守行出门,萧萧五马鸣秋原。
请君系马亭前柳,为君赠言劝君酒。
汉中巨郡狱讼繁,饥馑频仍足群丑。
蜀川廉范有遗歌,关西杨震称良守。
使君才质迥非常,十年献纳黄门郎。
曾将五色绣龙衮,何有一郡分铜章。
君不见栈道逶迤数千里,高山岧峣水弥弥。
此去休歌行路难,拟取循良报天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汉中太守行赠潘伯振》是一首明代诗人孟洋创作的诗歌。下面将对该诗进行详细的介绍,并探讨其文化价值和艺术特色:

  1. 作者介绍:孟洋,明代著名诗人。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和人民的生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2. 作品原文
    汉中太守行出门,萧萧五马鸣秋原。
    请君系马亭前柳,为君赠言劝君酒。
    汉中巨郡狱讼繁,饥馑频仍足群丑。
    蜀川廉范有遗歌,关西杨震称良守。
    使君才质迥非常,十年献纳黄门郎。
    曾将五色笔,画图入紫微。

  3. 作品赏析

  • 背景描写:首句“汉中太守行出门,萧萧五马鸣秋原”描绘了汉中太守出行的场景,五马的鸣叫声显得格外响亮,象征着太守的威严与权威。
  • 社会现状:紧接着的诗句“请君系马亭前柳,为君赠言劝君酒”,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混乱与不安。通过请太守系马于柳树旁,表达对太守的关心和期望他能够安抚民心,化解纠纷。
  • 社会问题:“汉中巨郡狱讼繁,饥馑频仍足群丑”揭示了汉中地区严重的司法问题和连年饥荒,民众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
  • 个人品质:“蜀川廉范有遗歌,关西杨震称良守”则赞美了两位历史上的清廉之士,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后人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
  • 政治抱负:“使君才质迥非常,十年献纳黄门郎。曾将五色笔,画图入紫微。”表达了对太守才华和政绩的高度评价,以及对其未来政治生涯的美好祝愿。
  1. 文化意义:通过对《汉中太守行赠潘伯振》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朝时期的政治、社会状况以及文人对理想政治治理的追求。同时,该诗也展示了明代文人关注民生、倡导清廉的政治态度。

《汉中太守行赠潘伯振》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更体现了明代文人对国家治理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与关注。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以及其在历史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