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归鸟诗六十八首 其二

孑孑孤鸟,畴与同飞。
前者振羽,后者莫依。
彩泽卑弃,独影宵归。
怅望天末,云路阻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陶归鸟诗六十八首 其二》是明代诗人方国骅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孤鸟与同伴的离别情景,表达了对孤独和自由的追求以及对人生道路的无奈和惆怅。以下将详细解读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 孑孑孤鸟,畴与同飞:孤独的鸟儿,无法与他人并肩飞行,这里用“孑孑”形容鸟儿孤独的状态。
  • 前者振羽,后者莫依:前一只鸟展翅高飞,而其他的鸟儿却无法依赖它。
  • 彩泽卑弃,独影宵归:鸟儿虽然色彩斑斓,但最终还是被抛弃,只有独自的身影在黑夜中归来。
  • 怅望天末,云路阻违:鸟儿在天空中怅然若失地仰望,却发现通往高处的道路被云雾阻隔。
  1. 诗歌鉴赏
  • 情感表达:这首诗通过对鸟儿孤独飞行、被抛弃和无法到达高处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孤独和自由的深深向往。
  • 意象运用:诗中的孤鸟、彩泽等意象,以及怅望、云路等词汇,都巧妙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心境。
  1. 诗歌背景
  • 作者介绍:方国骅,字楚卿,番禺人,明唐王隆武元年(一六四五)举人。他隐居授徒,世称学守先生。
  • 创作时期:这首诗创作于明朝,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和文人的生活状态。

《和陶归鸟诗六十八首 其二》不仅是一首表达孤独与自由的诗歌,也是一部反映明代文人生活和文化风貌的重要文献。通过这首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明代文人的心态和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国学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