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韩贯道亚参寅延寺韵

禅关临古道,使节几经过。
僧涴溪头竹,樵扳石上萝。
妙山原自好,佳句不须多。
人境俱忘处,披云一啸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韩贯道亚参寅延寺韵》是王越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隐逸生活的向往。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相关内容:

  1. 作者简介
  • 王越,字世昌,明代诗人、政治家。他出生于溶县(今河南省浚县),景泰二年(1451年)进士及第,曾博涉书史,擅长诗歌文章,并精于骑射,具有勇谋。官至兵部尚书。
  1. 诗歌原文
    禅关临古道,使节几经过。僧涴溪头竹,樵扳石上萝。妙山原自好,佳句不须多。人境俱忘处,披云一啸歌。

  2. 诗歌赏析

  • 诗中“禅关临古道,使节几经过”描绘了一幅古老而宁静的旅途画面,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古人行走在这条道路上的情景。
  • “僧涴溪头竹,樵扳石上萝”则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与幽静,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净土之中。
  • “妙山原自好,佳句不须多”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中不必过多修饰,只需真实地展现即可。
  • “人境俱忘处,披云一啸歌”则是对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通过“一啸歌”,传达出他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对世俗纷扰的超脱。
  •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的抒发,展现了一种超脱现实、追求心灵自由的隐逸情怀。同时,它也体现了明代诗歌的风格和特点,即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

王越的《次韩贯道亚参寅延寺韵》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美景的诗作,更是一种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和追求。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领略到明代诗歌的魅力,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哲学和精神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