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关临古道,使节几经过。
僧涴溪头竹,樵扳石上萝。
妙山原自好,佳句不须多。
人境俱忘处,披云一啸歌。
注释:
- 禅关临古道,使节几经过。
- 僧涴溪头竹,樵扳石上萝。
- 妙山原自好,佳句不须多。
- 人境俱忘处,披云一啸歌。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景色的诗歌。诗人以禅宗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宁静、美丽的自然风景画。诗中的“禅关”和“使节”象征着佛教与世俗之间的界限。诗人通过描绘僧人在溪头竹子旁修行、樵夫攀爬石头上的萝藓等场景,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首两句“禅关临古道,使节几经过。”描绘了禅宗的静谧与世外的繁华,暗示了佛教与世俗的微妙关系。这里的“禅关”和“使节”都代表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一个是内心的修行,另一个是对外的职责。
接下来的两句“僧涴溪头竹,樵扳石上萝。”则更加具体地描述了这些场景。僧人在溪边的竹子旁修行,樵夫在石头上的萝藓旁劳作。这两句诗通过细腻的描绘,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那种宁静而祥和的气息。
第三句“妙山原自好,佳句不须多。”则是诗人对这种美景的独特见解。他认为,真正的美景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来装饰,只需要用心去感受即可。这句诗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简单生活的追求。
最后两句“人境俱忘处,披云一啸歌。”则是诗人对这种美景的最高境界的描绘。他想象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忘却尘世的烦恼和名利的追逐,只有自然和宁静陪伴。于是,他披上云彩,对着美景放声长啸,尽情享受这份宁静与美好。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美学理念。诗人通过对禅宗与世俗、自然与人为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向往。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味和风骨,值得我们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