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夜啼,愁杀人。
灯已昏,啼转频。
啼落燕山五更月,游子闻之泪成血。
不尽空林返哺恩,呜呜啼到何时歇。
一声高,一声低。
满天凉露风凄凄,愁杀人,乌夜啼。

【诗句释义】

  1. 乌夜啼,愁杀人。:这是一首描写夜深人静之时李府丞悲伤哀怨的诗。
  2. 灯已昏,啼转频。:夜晚已经昏暗,李府丞的哭泣声越发频繁。
  3. 啼落燕山五更月,游子闻之泪成血。:在五更的时候,他的哭声就像落下了燕子山的月亮一样,而听到他哭声的游子们听了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有的甚至哭出了血。
  4. 不尽空林返哺恩,呜呜啼到何时歇。:他不停地呼唤着母亲,但是母亲却无法回应。他只能一直哭泣,直到什么时候呢?
  5. 一声高,一声低。:他的哭声高低起伏。
  6. 满天凉露风凄凄,愁杀人,乌夜啼。:整个天空都被冷露和秋风笼罩,他的哭声就像是乌鸦的鸣叫声,让人感到无尽的悲伤。
    【译文】
    这首诗是李府丞在夜晚独自哭泣时所创作的,描绘了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乌夜啼”开头,生动地描绘了李府丞夜晚的孤独与无助。接着,诗人描述了李府丞的哭泣声越来越频繁,仿佛连夜空中的月亮都被他的声音震落。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李府丞的悲痛,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情感的感受。
    诗人通过“游子闻之泪成血”这一细节,进一步展现了李府丞的痛苦。这句诗不仅揭示了李府丞的内心世界,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这种痛苦的理解和共鸣。
    诗人通过“不尽空林返哺恩,呜呜啼到何时歇”两句诗,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和对这份思念无法得到回应的无奈。这里的“返哺恩”指的是孝顺母亲、回报母爱的行为,而“呜呜啼”则形象地描绘了李府丞的哭泣之声。
    诗人通过对“一声高,一声低”的描述,以及“满天凉露风凄凄”的场景描写,营造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氛围。这里的“凉露”和“风凄凄”都是诗人为了营造出这种氛围而特意使用的意象。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孤独、痛苦而又充满孝心的形象。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诗人对人性、情感和社会现象的深刻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