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竹桃花 其二

何来武陵色,移植向深闺。
叶不迎秋堕,花仍入夏齐。
菲菲能拂石,冉冉更成蹊。
尚挟风霜气,流莺未敢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夹竹桃花 其二》是明代诗人王世懋的作品,以下是对该诗的简要介绍:

  1. 诗歌原文
    何来武陵色,移植向深闺。
    叶不迎秋堕,花仍入夏齐。
    菲菲能拂石,冉冉更成蹊。
    尚挟风霜气,流莺未敢栖。

  2. 诗歌赏析:《夹竹桃花 其二》以夹竹桃为题,描绘了夹竹桃的美丽与坚韧。首句“何来武陵色”意在表达夹竹桃花色并非源自武陵地区,而是自然生长的结果。次句“移植向深闺”则表达了夹竹桃被移植到家中深处的情景,暗喻其被精心呵护的状态。第三句“叶不迎秋堕,花仍入夏齐”形象地描述了夹竹桃的叶子和花朵在不同季节的表现,展现了其生命力的旺盛。接下来的四句则通过“菲菲能拂石,冉冉更成蹊”等词句,进一步描绘了夹竹桃随风摇曳、花影婆娑的景象,让人仿佛看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最后一句“尚挟风霜气,流莺未敢栖”则透露出夹竹桃虽美丽却不失坚韧,即便是风霜也无法让其屈服。

  3.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不详,但根据诗中对夹竹桃的生动描绘来看,作者很可能是在欣赏夹竹桃的自然之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其内在的坚韧品质。这种情感或许在作者心中久久不能忘怀,因此以夹竹桃为题材创作了这首《夹竹桃花·其二》。

  4. 艺术特点:《夹竹桃花·其二》的艺术特点是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诗人运用了细腻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将夹竹桃的美丽与坚韧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诗句中的“菲菲”、“冉冉”等词语,更是巧妙地运用了叠音和拟声,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5. 文化意义:从文化意义上看,《夹竹桃花·其二》不仅是一首赞美自然美景的诗作,也是一首寓含人生哲理的佳作。它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与敬仰,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坚韧与毅力的赞美之情。

可以看出《夹竹桃花·其二》是一首充满韵味、寓意深远的古诗。它不仅展示了夹竹桃的美丽与坚韧,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