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重行行,前上西山陲。
白日忽已冥,归鸟来何迟。
飘风吹征衣,北逝方自兹。
行路见我行,不行为嗟咨。
苦称途路涩,君子莫何之。
欲诉难竟陈,天命自有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驱车重行行,前上西山陲。
白日忽已冥,归鸟来何迟。
飘风吹征衣,北逝方自兹。
行路见我行,不行为嗟咨。
苦称途路涩,君子莫何之。
欲诉难竟陈,天命自有期。
“离愤五首正德戊辰年五月作是时阉瑾知劾章出我手矫旨收诣诏狱”出自李梦阳的离愤五首之一,其四篇诗反映了作者在正德年间因宦官当权而遭受政治打击的经历,以及他对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深刻感慨。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诗歌原文:
驱车重行行,前上西山陲。
白日忽已冥,归鸟来何迟。
诗歌翻译:
驾车行驶在崎岖的道路上,向前登上了西山之巅。
白日忽然变得昏暗,归巢的鸟儿为何如此迟缓?
诗歌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西山之行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政治失序和世态炎凉的感慨。在诗中,诗人用“驱车重行行”暗示了自己被贬谪或被追捕的状态,而“前上西山陲”则象征着自己被迫远离权力中心,走向远方。接着,“白日忽已冥”意味着政治黑暗、世道艰难,而“归鸟来何迟”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疑惑与无奈,似乎在问自己为何不能如期返回,是否是因为自己的过错被追责。这种强烈的对比和象征手法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意和哲理。
李梦阳的《离愤五首》不仅是他个人经历的艺术再现,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还能深入理解他所处时代的复杂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