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重行行,前上西山陲。
白日忽已冥,归鸟来何迟。
飘风吹征衣,北逝方自兹。
行路见我行,不行为嗟咨。
苦称途路涩,君子莫何之。
欲诉难竟陈,天命自有期。
【注释】:
离愤五首——这是作者在正德戊辰年五月所作。是时,阉党刘瑾掌权,他指使弹劾章奏出自他的手笔,矫诏收拘,下诏狱问罪。这首诗写于被拘期间,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正德戊辰年五月——公元1518年。
重行—重复前行。驱车—驾车。前上西山陲—往西山的方向前进。
白日—太阳。忽已冥——忽然已经昏暗。归鸟—飞回的鸟。来何迟——怎么这么晚?
飘风—疾风。征衣—远行的衣物。北逝—向北飞驰。方自兹(zī)—才从那里。
行路—在路上行走的人。见我行—看见我的车。不行为嗟咨—为什么这样叹息呢?
苦称—苦苦诉说。途路—道路;路途。涩—艰难;艰险。莫何之—又是什么缘故。
欲诉难陈—想诉说却又难以陈述。天命—天意;命运。自有期——自有定数。
【赏析】:
此诗为《离愤五首》中的第四首。“正德戊辰”即正德五年四月至九年八月间的事。当时刘瑾专权,迫害忠良,作者以言事触怒宦官,被捕入狱。这首诗是作者在狱中写的,借写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和对自身遭遇的感慨。
全诗共八句,每句七字。第一句“驱车重行行”交代了作者的处境,“驱车”表明了作者的无奈与辛酸,“重行行”则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彷徨与无助。第二句“前上西山陲”描绘了作者行进的方向,“西山陲”暗示了作者内心的痛苦与挣扎。第三句“白日忽已冥”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恐惧与无奈,“归鸟来何迟”则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与渴望。第四句“飘风吹征衣”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与无助,“北逝方自兹”则表明了作者对未来的迷茫与期待。第五句“行路见我行”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与无助,“不行为嗟咨”则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无奈与感慨。第六句“苦称途路涩”表现了作者的痛苦与挣扎,“君子莫何之”则表明了作者对未来的信念与希望。最后一句“欲诉难竟陈”表现了作者的无奈与悲伤,“天命自有期”则表达了作者的信仰与期望。
此诗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将作者的内心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通过对景物、人物、情感的描写,展现了作者的悲凉与无奈。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