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讶司徒庙,偏邻孺子坟。
哲人堪一哭,汉鼎竟三分。
门引江畔草,榻留松上云。
纷纷车马客,谁此荐清芬。
【注释】
可讶:可怪。
司徒庙:指东晋司徒王导祠。
孺子坟:指东晋孝子王献之墓。
哲人:贤人。
一哭:为王献之哭泣。
汉鼎:喻国家。
江畔草:指江边草,即“江浦草”的简称。
松上云:指松树之上的白云,即“松云”的简称。
车马客:指来往的车马宾客。
【赏析】
这是一首题壁诗。诗人在徐州刺史任内,路过东晋司徒王导祠堂时,见门联上写着“门引江浦草”,下联写“榻留松云”。于是,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此篇以颂扬王献之为主,也暗喻徐州刺史。
首两句写王献之墓与王导祠毗邻,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而更难得的是有位名垂青史的贤人在此痛哭,使人们不禁为之感慨系之。“堪”字,用得极妙,它既是赞叹的意思,又是“堪能”的意思。因为“堪一哭”的,不是一般人物,所以用了这样强烈的感叹词。第三句说:“哲人堪一哭,汉鼎竟三分。”王献之是汉代的忠臣,其墓在今江苏镇江附近。这里用“堪”字,既表明王献之值得如此痛哭,又说明三国时期的政治局面正如王献之一样复杂多端。“汉鼎”在这里是借指国家政权。“竟三分”,是说三国鼎立的局面。
下面四句写王献之墓地的自然景色。前两句写王献之墓与王导祠毗邻,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而更难得的是有位名垂青史的贤人在此痛哭,使人们不禁为之感慨系之。“堪”字,用得极妙,它既是赞叹的意思,又是“堪能”的意思。因为“堪一哭”的,不是一般人物,所以用了这样强烈的感叹词。第三句说:“哲人堪一哭,汉鼎竟三分。”王献之是汉代的忠臣,其墓在今江苏镇江附近。这里用“堪”字,既表明王献之值得如此痛哭,又说明三国时期的政治局面正如王献之一样复杂多端。“汉鼎”在这里是借指国家政权。“竟三分”是说三国鼎立的局面。
以下四句写王献之墓地的自然景色。前两句写王献之墓与王导祠毗邻,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而更难得的是有位名垂青史的贤人在此痛哭,使人们不禁为之感慨系之。“堪”字,用得极妙,它既是赞叹的意思,又是“堪能”的意思。因为“堪一哭”的,不是一般人物,所以用了这样强烈的感叹词。第三句说:“哲人堪一哭,汉鼎竟三分。”王献之是汉代的忠臣,其墓在今江苏镇江附近。这里用“堪”字,既表明王献之值得如此痛哭,又说明三国时期的政治局面正如王献之一样复杂多端。“汉鼎”在这里是借指国家政权。“竟三分”是说三国鼎立的局面。
以下四句写王献之墓地的自然景色。前两句写王献之墓与王导祠毗邻,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而更难得的是有位名垂青史的贤人在此痛哭,使人们不禁为之感慨系之。“堪”字,用得极妙,它既是赞叹的意思,又是“堪能”的意思。因为“堪一哭”的,不是一般人物,所以用了这样强烈的感叹词。第三句说:“哲人堪一哭,汉鼎竟三分。”王献之是汉代的忠臣,其墓在今江苏镇江附近。这里用“堪”字,既表明王献之值得如此痛哭,又说明三国时期的政治局面正如王献之一样复杂多端。“汉鼎”在这里是借指国家政权。“竟三分”是说三国鼎立的局面。
接着描写坟墓周围的环境:门旁江畔生长着野草,榻旁的松树枝叶上停留着白云。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野草、松枝人格化,赋予它们感情色彩。这种艺术手法叫“拟人”,就是给无生命的自然物赋予生命和情感。野草和松枝本来是没有感情的,但作者却通过想象把它们描绘成具有感情的人或物,这就使人感到亲切可爱,富有生机。同时,野草和松枝的形象也烘托出主人翁的清高孤傲的性格。
最后两句写来往的车马客人,他们纷纷来到墓前,向这位名垂青史的贤人敬献鲜花和美酒。“纷纷”二字写出了来者之多,而且都怀着敬慕之心。这从侧面反映了墓主的大名鼎鼎,从而更加衬托出墓主的品格和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