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蜃气作楼台,又是一番风雨来。
后夜月明秋似水,桫罗花向镜中开。
【注释】
西湖:指杭州的西湖。蜃气:海市蜃楼。
楼台:高楼大厦。
又是一番风雨来:指又一场风风雨雨。
后夜:夜晚。
桫罗花:一种香草,其花形似桫椤,故名。
向镜中开:指在镜子中盛开。
【赏析】
《天竺三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此诗描写了西湖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全诗语言清新,意境优美,富有诗意。
西湖蜃气作楼台,又是一番风雨来。
后夜月明秋似水,桫罗花向镜中开。
【注释】
西湖:指杭州的西湖。蜃气:海市蜃楼。
楼台:高楼大厦。
又是一番风雨来:指又一场风风雨雨。
后夜:夜晚。
桫罗花:一种香草,其花形似桫椤,故名。
向镜中开:指在镜子中盛开。
【赏析】
《天竺三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此诗描写了西湖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全诗语言清新,意境优美,富有诗意。
玄晏先生隐居在深山之中,十年未见你的身影。 不知何时你能乘兴扁舟而去,借阅我东斋满架的藏书。 注释: 1. 玄晏先生小隐居(玄晏先生):《全唐诗》卷八百六十九《寄玄晏隐者》诗中“玄晏先生”即指此。 2. 别来不见十年馀(别来):离别已久。 3. 何时乘兴扁舟去(扁舟):泛舟。 4. 借阅东斋满架书(借阅):借用。 赏析: 这是一首写给友人的信。诗人通过与朋友的通信
【注释】 和御制山居诗三首:这是一首应诏而作的诗,作者在诗中称自己“身居兰省”,与皇帝同朝为官。 传得凌霄无尽灯:指佛经中所说的佛祖释迦牟尼的法灯,是佛教中的圣灯之意。 兰膏烈焰愈辉腾:兰膏指香,用兰膏点着灯,使灯光更加明亮。烈焰指烈火、火势,这里用烈火来烘托灯火辉煌。 笺经未逊洪觉范:笺,指写经文的纸或布。洪觉范,即唐代高僧洪恩禅师,他曾经写过《楞严经》,因有慧眼识真才而知名于世。
注释:老树枯藤,蔓草缠绕,萧萧地独立在那里。飞下如拳头般的石块,知道是山灵在护着这寒冷的泉水。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首句写景“老树枯藤蔓草缠”,以“老”字点明时间、地点和季节,渲染出一种荒凉冷落的气氛;次句写人,以“独”字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羁的性格特点;三四句写景,通过飞石与冷泉的对比,进一步突出诗人对冷泉的喜爱和欣赏之情。全篇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幽深隽永
注释:南面小溪的水流声夹杂着雨声,风吹老树发出秋天的声音。院子里的芭蕉叶被搅碎了,使得窗外的灯光更加明亮。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首句“南涧飞淙杂雨鸣”,描写了南涧小溪在雨中流淌的景象,声音清晰悦耳。次句“颠风老树作秋声”,则描绘了秋风扫过老树,发出沙沙作响的声音。两句一静一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三句“庭前搅碎芭蕉叶,添得书窗分外明”,则是将芭蕉叶被风吹散的景象与书窗的明亮联系起来
【注释】 西湖:指杭州的西湖。蜃气:海市蜃楼。 楼台:高楼大厦。 又是一番风雨来:指又一场风风雨雨。 后夜:夜晚。 桫罗花:一种香草,其花形似桫椤,故名。 向镜中开:指在镜子中盛开。 【赏析】 《天竺三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此诗描写了西湖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全诗语言清新,意境优美,富有诗意
【注释】 1. 钟山云气近蓬莱:钟山的云雾缭绕如仙境,仿佛靠近了蓬莱仙岛。 2. 楼阁重重锦绣堆:山上的楼阁层层叠叠,犹如锦绣堆积,美丽壮观。 3.兜率宫从天上降:兜率宫仿佛从天而降,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4. 桫椤花向月中开:桫椤树上的花在月光下盛开,如同仙境一般。 5.道林再世承恩泽:道林是前人再世后受到恩泽的化身。 6. 圜梧当关震法雷:圜梧树像门一样守卫着,发出雷鸣般的声音。 7
注释:大觉禅师谈论佛理透彻,九重天外也有所领悟。他扶持起少林宗派,龙光照映神奎阁,象教尊崇玉几峰。自古以来,草堂留下圣人们的足迹,现在灵谷寺留下了高僧们行走的痕迹。御题诗笔昭云汉,更觉得这山雨露浓密。 赏析:此诗是诗人在和御制山居诗三首之二,表达了对大觉禅师的崇敬之情。诗人首先赞美了大觉禅师的佛学造诣,认为他在九重天外也有所感悟。接着,诗人赞扬了他的成就,他扶持起少林宗派,使得这一流派得到了发展
注释与赏析: 杂诗三十二首 其一 - 译文: 英雄们致力于伟大的事业,他们坚定地奋斗,总是充满激情。他们不惜牺牲生命来报仇雪耻,勇敢地在战场上争取胜利。 1. 捐身赴国仇: 形容英雄们愿意为国家的仇恨(如战争)而献身,表现出他们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感。 2. 效命争战场: 意指英雄们为了战斗的目标而效力,勇于面对生死,展现出无畏的勇气和对使命的忠诚。 3. 明甲耀皎日:
【注释】 和御制山居诗三首:这是一首应诏而作的诗,作者在诗中称自己“身居兰省”,与皇帝同朝为官。 传得凌霄无尽灯:指佛经中所说的佛祖释迦牟尼的法灯,是佛教中的圣灯之意。 兰膏烈焰愈辉腾:兰膏指香,用兰膏点着灯,使灯光更加明亮。烈焰指烈火、火势,这里用烈火来烘托灯火辉煌。 笺经未逊洪觉范:笺,指写经文的纸或布。洪觉范,即唐代高僧洪恩禅师,他曾经写过《楞严经》,因有慧眼识真才而知名于世。
这首诗是《杂诗三十二首》中的第二首,通过描绘一系列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大司肃制度”指的是朝廷中那些掌管礼仪制度的官员们,他们负责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而“鸿儒振英仪”则是指那些博学多才的人,他们以自己的才智和风度来影响和改变社会。这两句诗表明了诗人对这些人的期望和他们所承担的社会职责。 “生杀原异门,为猷视厥施”描述了社会的残酷性和不公现象
【注释】: 五、结发事君子,缔结固不解。 六、青蝇玷白璧,馨香逐时改。 七、恩阻爱不周,弃掷良在此。 八、红尘何冥冥,白日沦西海。 九、对面有诀绝,何况万馀里。 十、得宠各自媚,谁为展情理。 十一、讹言方猬兴,君子慎其始。 【译文】: 刚出生就立志报效君子,结发之盟岂能轻易解除? 小人谗言如同青蝇玷污洁白的玉璧,美好的名声随时间而改变。 恩情阻隔了对对方的爱恋,抛弃舍弃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注释】: 离愤五首——这是作者在正德戊辰年五月所作。是时,阉党刘瑾掌权,他指使弹劾章奏出自他的手笔,矫诏收拘,下诏狱问罪。这首诗写于被拘期间,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正德戊辰年五月——公元1518年。 重行—重复前行。驱车—驾车。前上西山陲—往西山的方向前进。 白日—太阳。忽已冥——忽然已经昏暗。归鸟—飞回的鸟。来何迟——怎么这么晚? 飘风—疾风。征衣—远行的衣物。北逝—向北飞驰
注释:南面小溪的水流声夹杂着雨声,风吹老树发出秋天的声音。院子里的芭蕉叶被搅碎了,使得窗外的灯光更加明亮。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首句“南涧飞淙杂雨鸣”,描写了南涧小溪在雨中流淌的景象,声音清晰悦耳。次句“颠风老树作秋声”,则描绘了秋风扫过老树,发出沙沙作响的声音。两句一静一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三句“庭前搅碎芭蕉叶,添得书窗分外明”,则是将芭蕉叶被风吹散的景象与书窗的明亮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