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宿和鸣治韵

禁城钟鼓报春迟,作宦频惊节序移。
藤几竹床三日卧,茗瓯诗卷十年期。
仓皇不负黄公意,浅薄终惭鲍叔知。
共爱开轩坐明月,好云多事莫相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斋宿和鸣治韵》是明代诗人李东阳的作品,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哲理内涵,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和对自然的感悟。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

  1. 作者简介
  • 生平与成就: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明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他在位期间,致力于文化事业,提倡儒学复兴,为明代中期的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 诗歌风格:李东阳的诗歌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他的作品中,既有对自然风光的细腻描绘,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其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富有哲理,深受后人喜爱。
  1. 诗歌原文及其翻译
  • 原文:“禁城钟鼓报春迟,作宦频惊节序移。藤几竹床三日卧,茗瓯诗卷十年期。”
  • 译文:在京城的钟鼓声中感受到了春天的迟来;在官场上,频繁地感到季节的变迁。藤几竹床躺了三天,茶瓯和诗书伴随我度过了十年的时光。
  1. 主题思想分析
  • 生活态度:这首诗体现了李东阳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他通过描写藤几竹床、茶瓯诗卷等物象,表达了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平淡生活的执着追求。
  • 哲学思考:李东阳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规律的理解。他认为,自然界的四季更替、风雨变化都是不可抗拒的,而人应当顺应这种自然规律,过一种简单、平和的生活。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的无为而治和儒家的中庸之道。

《斋宿和鸣治韵》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深刻哲理和人生智慧的作品。它不仅展示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也传达了一种追求内心平静和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通过品读这首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