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寺次高瓦屋使君作

逍遥幸得及秋晴,霭霭遥瞻五舍精。
云卧涧声萧阁冷,月明山影客衣清。
佛珠炯炯诸天集,梵鼓殷殷下界迎。
我复来朝尘市去,谁能此地不忘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阿育王寺次高瓦屋使君作”是明代李循义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作品不仅体现了李循义深厚的文学素养,还反映了当时文人墨客对于自然美景的独到见解和情感表达。以下将详细解析这首诗歌:

  1. 作者简介:李循义,字时行,明代鄞县砌街人,出身书香门第,十四岁为诸生,后中进士,官至衡州知府。他不仅学识渊博,对古籍收藏有加无己,更在文学创作上有非凡造诣。
  2. 诗歌原文:逍遥幸得及秋晴,霭霭遥瞻五舍精。云卧涧声萧阁冷,月明山影客衣清。佛珠炯炯诸天集,梵鼓殷殷下界迎。我复来朝尘市去,谁能此地不忘情。
  3. 诗歌赏析
  • 意境描绘:整首诗以秋天的晴空、清澈的溪涧和皎洁的月光为背景,营造出一幅静谧而幽美的画面。通过“云卧涧声”、“佛珠炯炯”等细节,诗人巧妙地表达了内心的闲适与超脱。
  • 哲理思考:诗中的“我复来朝尘市去”,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繁华的淡泊和追求。而“谁能此地不忘情”则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好时光的珍惜和留恋,以及对自然景观深深的敬畏之情。
  • 艺术手法:诗歌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隐喻,如“五舍精”可能象征着佛塔的高耸,而“诸天集”和“梵鼓殷殷”则暗示了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意的艺术画卷。

《阿育王寺次高瓦屋使君作》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蕴含深刻哲理的艺术品。它不仅展现了明代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审美趣味和文化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