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幸得及秋晴,霭霭遥瞻五舍精。
云卧涧声萧阁冷,月明山影客衣清。
佛珠炯炯诸天集,梵鼓殷殷下界迎。
我复来朝尘市去,谁能此地不忘情。
我们来看这首诗的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
下面是逐句释义:
- 阿育王寺次高瓦屋使君作(阿育王寺,即佛光寺)
- “阿育王寺”:指的是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的一座古寺庙,是佛教文化的重要遗址。
- “次高瓦屋”:次高瓦屋是指阿育王寺中的一座高大的瓦屋顶的建筑,象征着寺庙的崇高地位和庄严氛围。
- “使君”:古代对高级官员的尊称,这里指代诗人的朋友或同僚。
- “作”:这里的”作”可以理解为创作、书写的意思,即诗人在这里为阿育王寺写下了一首诗。
- 逍遥幸得及秋晴,霭霭遥瞻五舍精(逍遥,悠闲自在的状态;幸得,幸运地;秋晴,秋季晴朗的天空)
- “逍遥”:形容诗人心情愉悦、自由自在的状态。
- “幸得”:表示诗人非常幸运,能够得到这样的心情和环境。
- “秋晴”:秋天晴朗的天空,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
- “霭霭”:形容云雾缭绕的景象,增添了一份神秘和朦胧美。
- “遥瞻五舍”:远眺四周的景物,五舍可能是指远处的山峦或其他建筑等。
- “精”:这里可能指的是寺庙的精美建筑或雕刻,让人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 云卧涧声萧阁冷,月明山影客衣清(云卧,形容云彩在山谷间悠然自得的姿态;涧声,指溪流的声音;萧阁,形容建筑物的静谧和古朴;月明,明亮的月光;山影,指月亮倒映在山的影子上;客衣清,指衣服因山影而显得更加清晰明亮)
- “云卧”:描绘了云彩在山谷间悠然自得的姿态,给人一种闲适、超脱的感觉。
- “涧声”:溪流的声音,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增添了一种生机和活力。
- “萧阁”:形容建筑物的静谧和古朴,给人一种庄重和宁静的感觉。
- “月明”:明亮的月光照亮了整个山林,营造出一种浪漫和神秘的氛围。
- “山影”:指月亮倒映在山的影子上,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 “客衣清”:衣服因为山影而显得更加清晰明亮,可能是因为月光的照射或者周围环境的反射。
- 佛珠炯炯诸天集,梵鼓殷殷下界迎(佛珠,指的是佛珠手串,佛教徒常用的念珠;炯炯,形容光亮闪烁;诸天集,众多天神聚集在一起;梵鼓,指的是佛教中用于祭祀的鼓;殷殷,形容声音洪亮而响亮;下界,指凡间世界;迎,迎接的意思)
- “佛珠”:佛教徒常用来念诵经文的工具,象征着虔诚和修行。
- “炯炯”:形容佛珠手串上的佛像光芒闪烁,给人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感觉。
- “诸天集”:众多天神聚集在一起,体现了佛教中神与人和谐相处的观念。
- “梵鼓”:佛教中的一种乐器,用于祭祀等活动,象征着宗教仪式的重要性。
- “殷殷”:形容佛鼓的声音洪亮而响亮,给人一种庄严而震撼的感觉。
- “下界”:指凡间世界,反映了佛教强调人间修行和觉悟的理念。
- “迎”:迎接的意思,表达了人们对于佛法的敬仰和追求。
- 我复来朝尘市去,谁能此地不忘情(我复来,表示诗人再次来到这里;朝尘市,指繁华喧嚣的地方;去,离开这里;忘情,形容人们对这个地方的情感深沉,难以割舍)
- “我复来”:诗人再次来到这个地方,表达了他对这个地方的深厚感情和怀念。
- “朝尘市”:繁华喧嚣的地方,与阿育王寺的宁静相比形成鲜明对比。
- “去”:离开这里,意味着诗人即将离去。
- “忘情”:形容人们对这个地方的情感深沉,难以割舍。
- 整首诗通过对阿育王寺的描绘和对诗人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这个地方的深深眷恋和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