宵行效阴何体

缆舟才晚憩,驱车复宵征。
脩途带残梦,晓色动微明。
拭目近山色,倾耳远鸡声。
雨过石犹润,岸穷桥始横。
属兹清秋候,迫此羁旅程。
孤怀虽自慰,迢递难为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宵行效阴何体》是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李昱创作的一首诗。以下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艺术特色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

  1. 诗歌原文
  • 缆舟才晚憩,驱车复宵征:描绘了作者在夜色中乘舟归来的情景,表达了夜行的孤寂与劳顿。
  • 脩途带残梦,晓色动微明:形容路途遥远且充满未知,暗示着旅途的艰难与漫长。
  • 拭目近山色,倾耳远鸡声:通过近距离感受山色和远方传来的鸡鸣声,营造出一幅宁静而生动的自然画面。
  • 雨过石犹润,岸穷桥始横:描述了一场春雨过后,岩石仍然湿润,桥因水位上涨而显得有些倾斜的景象。
  • 属兹清秋候,迫此羁旅程:表达了对秋天景色的喜爱,同时反映了旅途中的辛劳与无奈。
  • 孤怀虽自慰,迢递难为情:虽然旅途辛苦,但心中仍有慰藉,难以抑制心中的复杂情感。
  1. 诗歌鉴赏
  • 艺术手法:《宵行效阴何体》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景象,如“残梦”、“晓色”等,形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 语言风格:诗风质朴自然,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能够深入人心。
  • 主题思想:通过对夜晚旅途的描写,展现了人生的艰辛与孤独,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1. 创作背景
  • 时间背景:这首诗作于元末明初,一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诗人通过自己的视角记录了当时的生活和感受。
  • 社会环境:当时的文人面临着战乱和社会变革的双重压力,他们的作品多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 个人经历:李昱作为元末明初的文人,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关注。
  1. 文学价值
  • 历史价值:作为元末明初的重要文学作品,它为我们研究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美学价值:《宵行效阴何体》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主题思想,展示了元末明初文人的文学风貌和审美追求。
  • 文化价值:诗中融入了丰富的自然元素和人文景观,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热爱。
  1. 后世影响
  • 文人评价:历代文人对这首诗的评价颇高,认为它体现了元末明初文人的精神风貌和审美追求。
  • 流传广泛:这首诗因其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主题,被广泛传唱,成为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典范。

《宵行效阴何体》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诗歌作品,也是了解元末明初社会历史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通过欣赏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精神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