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三门山看河楼 其二

滔滔东下浪花浮,万里惟应到海休。
未论三门过潋滟,且看一柱障中流。
千年胜迹浑如昨,六月凉飙凛似秋。
揽辔重来是何日,漫题崖石记曾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三门山看河楼》是明代诗人蒋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深邃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在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介绍:蒋旸,字文辉,明山东乐安人。他于正德十六年进士及第,历任沭阳县知事、御史等职,以纠弹权贵而闻名。他的仕途虽多波折,但最终成为贵州按察佥事,并有《归藏漫稿》留世,体现了其文学成就。
  2. 诗歌原文:《登三门山看河楼》的原文如下:“浩浩灵源骇盛游,飞仙招上挹云楼。太行北顾空怜晋,小雅东来不是周。”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深刻的寓意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和对历史的思考。同时,它也反映了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主题思想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二是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通过描述黄河的壮美景观和丰富的历史背景,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4. 艺术特色: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首先,它采用了传统的七言律诗形式,韵律和谐,节奏鲜明。其次,诗句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生动描绘,展现了黄河的壮丽景色和历史底蕴。最后,这首诗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文关怀,通过对黄河和历史的反思,传达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5. 文化意义:从文化角度来看,《登三门山看河楼》不仅展示了古代文人的审美追求和文化素养,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以及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独到见解。
  6. 影响评价:这首诗自创作以来,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高度评价。它不仅被后世学者研究和传颂,也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文艺作品中,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之一。

《登三门山看河楼》不仅是一首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了解明代文人生活和思想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能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