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泰山次侍郎郑东园韵 其二

侍郎乘兴自南畿,社老村童睹汉仪。
浴日早明云里观,灵风不满庙前旗。
古今诗句留鸿迹,来往游人似奕棋。
虽是亡秦多绝艺,披榛还觅李斯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泰山次侍郎郑东园韵·其二》是明代诗人吕㦂的一首五言古诗,表达了诗人游览泰山时的感受和对历史的感慨。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游泰山次侍郎郑东园韵·其二》的作者吕㦂,是明代的一位诗人。他的生平及诗作背景,对于理解这首诗具有重要的意义。据记载,吕㦂曾因乘兴游览而自南畿出发,在泰山之游中留下了多首咏叹泰山的诗文。这些诗作不仅展现了他个人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自然景观的热爱与追求。
  2. 诗歌原文:人在山腰若蚁微,白云常傍短筇飞。庙多祈报香烟合,春阻高寒草色稀。地主只谈三岛事,天妃端拱五铢衣。岂知客是瀛洲老,曾宠金莲向北扉。
  3. 诗歌解析:此诗通过对泰山景色的描绘和对历史人物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崇敬以及对古人智慧的钦佩。同时,通过对比古今诗句、往来游人的行为,诗人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古代文化传承的忧虑。
  4. 艺术特色:吕㦂在创作中擅长运用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思考,使读者能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和思想深度。此外,诗中融入的历史元素和象征意义,使得整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风光的赞美,更是对历史和文化的一种传承和致敬。
  5. 文化意义:《游泰山次侍郎郑东园韵·其二》作为明代文学的代表之一,不仅展示了明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审美追求,也为后世提供了研究明代文化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代的文化背景、社会状况以及文人的心态变化。

吕㦂的《游泰山次侍郎郑东园韵·其二》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歌,也是对历史文化传承的颂扬。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