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逢游使君

沬水接天平,回舟两日程。
茅茨周俗旧,邑里禹王名。
天远低垂野,沙明曲抱城。
宦游真足适,到处有逢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兖州逢游使君》是明代诗人余有丁所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兖州地区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而且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以及作者的感慨。下面将深入解析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 沬水接天平,回舟两日程。
    这句描述的是兖州的地理位置和水域特点。沬水,可能指兖州的某条河流或湖泊,其水面宽阔、与天空相接。“接天”形容水面辽阔无际,如同天际线一般。“平”则暗示了水面的平静,没有波涛汹涌之感。而“回舟两日程”表达了诗人在此处停船的短暂停留,以及他对于这一地理特点的观察和感受。
  • 茅茨周俗旧,邑里禹王名。
    这句诗描绘了兖州地区居民的传统生活和当地的文化特色。茅茨,即用茅草搭建的屋顶,这是古代中国常见的建筑形式,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生活方式。“周俗旧”表明这里的风俗和习惯已经传承了很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禹王名”则指的是大禹治水的传说地,大禹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其治水的业绩给兖州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使得这里成为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
  • 天远低垂野,沙明曲抱城。
    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兖州的自然风光。“天远”意味着天空非常高远,给人一种开阔的感觉。“低垂”则传达了一种宁静、平和的氛围。“野”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广阔的田野或者乡村,而“低垂”则让人感觉到一种宁静、平和的气息。“沙明曲抱城”中的“沙明”可能是指沙漠或者沙丘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明亮,而“曲抱城”则形象地描绘了城墙曲折蜿蜒的样子,给人一种古朴而神秘的感觉。整首诗通过这些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兖州的自然风貌和文化底蕴。
  • 宦游真足适,到处有逢迎。
    这句诗表现了诗人对宦游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宦游通常指的是出仕为官,但在这里,诗人似乎在表达一种无奈和辛酸。“真足适”表示这样的宦游生活确实满足了他的需求,让他感到舒适和满足。“到处有逢迎”则揭示了官场中的尔虞我诈和虚伪逢迎,使得诗人感到失望和疲惫。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于宦游生活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1. 诗歌背景
  • 创作时间: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尚未明确考证,但从内容上看,应是在明朝时期。
  • 作者信息:据现有资料显示,这首诗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余有丁,他的生平和作品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力和传播度。
  • 流传情况:这首诗虽然不是非常出名,但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被后人传颂。
  1. 诗歌鉴赏
  • 艺术手法:此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沬水接天平”、“茅茨周俗旧”,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观来反映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沉淀。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兖州自然和社会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宦游生活的复杂情感,既有满足也有失望。这种深沉的情感表达是许多古代文人的共同特质。
  • 文化价值:作为一首描绘兖州风光的古诗,它不仅展示了当地的自然美景,也反映了当地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对于研究明清时期的文学和地理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1. 文化意义
  • 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在这首小诗中,自然界的美景与人的社会活动紧密相连,展现了自然美与人文历史的和谐统一。
  • 反映时代特征:从诗歌内容来看,它不仅是对兖州风光的描述,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反映。
  • 审美情趣的体现: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这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情怀。
  1. 诗歌影响及评价
  •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尽管这首诗不如唐诗宋词那样广为人知,但它在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
  • 读者反响:虽然这首诗没有像其他名家之作那样受到广泛赞誉,但它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仍然吸引了一批忠实的读者群体。
  • 现代视角下的评价: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这首诗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的体现,其价值和意义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欣赏。

《兖州逢游使君》作为明代余有丁的作品,不仅是对一个地方自然景观的真实记录,也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和批判。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鉴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发展的脉络。

相关推荐